耶律大石得到七個軍州和十八個部族首領的支持,整頓兵馬,磨礪武器,得到精兵萬餘人。
由於可敦城是遼朝的西北邊防重鎮,邊防軍隊不得隨意征調,軍隊在戰亂中得以保存,並且此地還擁有可騎乘的戰馬數十萬匹。
在那之後,耶律大石一路向西,打下了一個偌大的西遼帝國。
不過——
雖西遼帝國不,也是那片區域的統製者,但耶律大石並不幹涉當地各族的治理,僅征收當地百姓每戶每年一個迪納爾的金幣,各地首領隻要在衣帶上係一個西遼頒發的銀製腰牌,就算西遼政權派駐當地的官吏了。
這種製度,顯然是相當鬆散的,不符合蔡仍想要建立的國度。
關鍵還不是這個,而是,蔡仍不能因為要撤出燕雲就將自己的家當全都丟棄了——蔡仍想的是,將願意跟自己走的人(不論是軍臣,還是百姓)全都帶走,而西部那個貧苦的地區,顯然不能吸引太多人跟蔡仍走,畢竟,人人都樂於安逸,很少有人願意去那地廣人稀、漫黃沙的西部地區生活。
另外,蔡仍是準備要走了,可這並不意味著蔡仍就不回來了——蔡仍想好了,等趙佶、趙桓父子將趙宋折騰亡了,自己一定會卷土回來,然後橫掃中原。
而蔡仍如果向西,恐怕就今後就難以回來了。
曆史上,耶律大石創建西遼帝國了之後,曾經想過要率領大軍殺回來找大金報仇,可他以六院司大王蕭斡裏刺為兵馬都元帥,敵刺部前同知樞密院事蕭查刺阿不為副元帥,茶赤刺部禿魯耶律燕山為都部署,護衛耶律鐵哥為都監,率領七萬騎兵東征金國,但因為路程實在是太遠了,還沒到地方,牛馬就死了大半,沒辦法,耶律大石致死也沒再回來能跟大金報亡國之仇。
蔡仍可不想跟耶律大石一樣,往西以後,再也回不來了。
再者,如果往西,蔡仍在台灣布下的根據地,可就白費了。
而且,西夏這個國家,舉國皆兵,想要打下來,也並非易事。
總而言之,向西,太不符合蔡仍的利益和目的了。
所以,聽完李綱的分析之後,蔡仍問:“那向東呢?”
李綱知道蔡仍不會選向西的。
事實上,李綱已經猜到了,蔡仍一定會選向東發展。
這並不難猜。
蔡仍手上有兩支強大的水軍,還有台灣那個根據地,再加上蔡仍手上有三四十萬大軍,高麗也好,日本也好,全都任蔡仍索取。
關鍵,不論高麗,還是日本,都要比西部地區繁榮富饒,人口也比西部地區要多得多。
關鍵的關鍵,不論蔡仍占據高麗,還是占據日本,都可以隨時再入中原逐鹿,不會有想插手中原卻無能為力的尷尬。
李綱組織了下語言,道:“那就攻取高麗。”
蔡仍問:“為何是高麗?”
李綱道:“首先,高麗給了主上攻取它的借口。”
不等蔡仍相問,李綱就解釋道:“主上與高麗往日無冤近日無仇,又沒有利益關係,可高麗卻要舉兵三十萬要討伐主上,主上因此就算是滅其國奪其土,也是其咎由自取,怨不得主上。”
李綱又道:“從箕氏王朝到衛氏王朝,高麗國土的建立者和統治階層大部分都來自於咱們中國。因此從箕氏王朝到衛氏王朝,高麗與中國中原政權都形成一種隸屬關係。漢武帝在剿滅衛滿朝鮮後在那裏的北部和中部設立的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在整個漢魏西晉時期,高麗大部地區一直是中國中原政權的郡縣統治。唐朝時期,大唐在高麗北部設置安東都護府,管理那裏。直至五代十國時期,下大亂,才叫高麗獨立。如今,主上代表漢人收複那裏,亦是師出有名。”
“拋開名義不談,高麗與中國中原王朝一直沒有斷了聯係,其國之人深受咱們漢人的影響,主上有統治那裏的基礎……”
“高麗其地富饒,有良好的農業基礎,如果精心治理,養民五百萬,一點問題都沒有……”
“高麗舊主剛故,新主年幼,權臣李資謙當道,內亂不斷,如果咱們從外部壓迫,很可能使其從內部瓦解……”
“……”
一起高麗來,李綱便滔滔不絕,很顯然,李綱是做足了功課。
聽著李綱的分析,蔡仍看了一眼自己手邊的高麗全圖,他心想:“再有三四年,就會發生靖康之恥,到那時我若是提大軍殺回來,應該就會像李綱所的,盡得漢人民心,下大定……再退一步,就算趙佶突然變得英明了,勵精圖治,一直拒金國和西夏於國外,沒有靖康之恥,下何其之大矣,我蔡仍,有兵、有船、有人才又有先進的武器,難道還能沒有立國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