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盡管放馬過來(求訂閱!)(2 / 3)

但蔡攸很有自知之明,知道他自己肩負不起這幅重擔,他也不想長期在外,於是便竭力推辭——他給趙佶上奏章,自己身體不好,時常嘔血,無法完成這一重任。

趙佶令蔡攸推薦燕京守臣,蔡攸便舉薦王安中,王安中是河北人,了解熟悉北方之事,可讓他宣撫河北燕山。

王安中是進士出身,很有文才,年輕時,曾師從蘇軾,他以彈劾蔡京而聞名,蔡京“欺君僭上、蠹國害民”,與王黼、梁師成關係不錯,自宣和三年,開始擔任尚書左丞。

趙佶對王安中出任燕京宣撫使很重視——王安中臨行前,趙佶在崇政殿召見他,並拿出深藏於內府之中的金、玉之器,以及瓶、爐、硯、幾之類的寶貝,讓王安中帶至燕京。王安中所受禮遇之隆,一時殊絕。

王黼對王安中也寄予很大的希望,他特意為王安中設宴送行,並贈詩相祝,而且還悄悄向王安中許諾:“等你期滿歸來,我可幫你登上宰相之位。”

可見,王安中的位置有多重。

蔡攸雖然不願意當燕地守臣,但他卻極願意立收複燕雲這個不世之功,因此他不停的催促李綱交割燕地,還到處打點,讓蔡仍快點同意交割燕地。

蔡攸之所以這麼著急,還有一個原因——蔡攸已經打聽清楚了,遼東已經全麵收複了高麗的南部地區,徹底在高麗站住腳了,因此,不可能再留戀燕地了,甚至有可能急於撤出燕地。

蔡攸猜中了。

蔡仍的確是想全麵撤出燕雲了。

是。

隨著嶽飛率領的後路軍登陸高麗,高麗的南部地區徹底被他平定了。

可也正是因為如此,蔡仍跟高麗西北軍的矛盾也更加尖銳。

關鍵是,蔡仍很怕,高麗西北軍會投降大金,然後引金軍南下。

如果真是這樣,那可就麻煩了。

沒辦法,蔡仍隻能一邊給李資謙當高麗王的希望讓李資謙壓著高麗西北軍不走極端,同時一邊蓄力準備一舉推掉高麗的北部地區。

在這種情況下,蔡仍自然是希望吳玠和他所統製的十萬大軍撤回遼東。

所以,蔡仍也不磨嘰,直接就讓宋軍借道,將鬆亭關和古北口交給宋軍的大將楊可世和姚平仲。

待願意跟蔡仍走的人全都撤到了薊州港登上了兩棲軍和水軍的船,蔡仍才讓吳玠率領金吾軍全都撤到薊州,然後將居庸關、紫荊關、涿州、易州、順州、檀州、景州全都交給了大宋。

在這之後,趙良嗣和呼延慶代表遼東與種師中辦理了燕京交割事宜。

遼東幹淨利落脆的完成了燕地的交割,將燕雲十六州完完整整的交給了大宋。

曾有人勸蔡仍將燕雲的防禦工事破壞掉,將燕雲的財富掠奪一空。

不過——

這個建議被蔡仍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因為蔡仍始終堅信,自己一定還會回來的!

趙良嗣、呼延慶等最後留守在燕京的遼東人員撤離了之後,太師、領樞密院事、陝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童貫和少傅、鎮海節度使、河北河東路宣撫副使蔡攸,率領宋軍主力高舉旌纛,鳴鼓吹笙,浩浩蕩蕩,來到燕京城下。

燕京城裏的民眾,手捧香火,迎導宋軍前行,並高聲歡呼道:“契丹既滅,遼東東去,王師入城,複見日。”

燕京城裏,人人相互慶賀,家家興高采烈。

收複了燕雲十六州,終於實現了宋朝皇帝的百年夢想。

趙佶下詔書,舉辦盛典,普同慶,以告上、祖宗。

大宋進入慶祝階段。

不過——

童貫入城時曾發生過一件事,似乎有不詳的意味。

當時,已有一部分宋軍入駐燕京。

第二,童貫、蔡攸等宣撫司人馬,以及王安中、詹度等燕山府官員,才開始向燕京挺進。

為了安全起見,童貫令郭藥師率領常勝軍擔任先鋒,走在最前邊。

城中宋軍望見常勝軍朝燕京而來,以為是金兵或是遼國餘孽趁機來搶奪燕京——這也不怨燕京城中的宋軍誤會,因為常勝軍仍然穿左紉軍服(遼國的軍服,也就是胡服),沒換穿宋軍的軍服,因此很像是遼軍和金軍。

於是,宋軍棄城而逃,雞飛狗跳。

郭藥師趕緊派人前去明,這才結束了這場鬧劇。

這件事,也明了宋軍中彌漫著一種對遼軍和金軍的恐懼心理。

不過不管怎麼,童貫和蔡攸都帶大軍進入燕京城了,這意味著燕地徹底收複了。

然而——

還沒等童貫、蔡攸等人慶祝燕地收複,金使就來了。

金國這次派來的使節是撒盧母和高慶裔。

他們是奉完顏阿骨打之命來將當初宋金簽訂的合約的副本交給燕京、河北、河東宣撫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