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得而複失(求訂閱!)(1 / 3)

斬殺張覺父子,對以郭藥師為首的常勝軍上下震動很大,他們對大宋朝廷相當失望,甚至怨聲載道。

對燕京這種不太穩定的政治局麵,王安中感到惴惴不安。

王安中想離開燕京,不想在這個危局下當再這個注定了會身敗名裂的主官了。

可趙佶又不允許王安中離開燕京。

沒有辦法,王安中隻能是得過且過,任由郭藥師和常勝軍繼續做大做強。

常勝軍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一是原遼國東京道漢人,二是渤海人,三是原遼國南京道(即燕地)漢人。

而義勝軍主要是由燕雲地區的漢人所組成。

從親近程度上來,還是成員都是漢兒的義勝軍讓宋人覺得更親近一些。

另外,義勝軍是大宋自己組建的軍隊,不像常勝軍那樣來曆複雜。

關鍵的關鍵,大宋希望能完全籠絡住義勝軍,用以牽製常勝軍。

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宋才給了義勝軍最高的待遇——這種待遇,別是大宋其他軍隊比不了,就連常勝軍都比不了,以至於常勝軍中的不少人都逃去義勝軍參軍。

這也引起了以郭藥師為首的常勝軍上下的強烈不滿。

而且,義勝軍的優厚待遇不僅讓常勝軍上下不滿,更讓大宋的其他軍隊的將士大為不滿。

根據趙宋朝廷製定的政策,義勝軍的月糧和服裝是其他宋軍將士的兩倍,另外,其他宋軍的將士吃陳糧,而義勝軍的將士卻吃新糧。

這使得其他宋軍的將士心裏很不平衡!

義勝軍的將士作為“歸朝人”,在其他宋軍將士眼中,仍然是“番人”,是“漢兒”,認為他們應該低身為勝利者的自己一等。

因此,義勝軍的將士時常遭到其他宋軍將士的白眼——其他宋軍士兵路上遇見義勝軍士兵,經常辱罵他們:“汝番人而食新,我官軍也而食陳,吾不如番人也?吾誅汝矣!”

這使得義勝軍的將士飽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其實——

不僅義勝軍的將士,就連燕雲地區的漢人也是如此。

因為趙宋朝廷沒有正確的引導,宋人全都視燕雲地區的漢兒為異族、是番人,從不將他們看成是同族人,認為他們是非我族類。

這樣造成的結果是什麼呢?

結果是,燕雲地區的漢人,也無法從宋人這裏找到認同,他們必然其心益貳俟釁且發。

而這一切的一切,責任其實都在趙宋朝廷,也就是在趙佶君臣身上——趙佶君臣對待燕雲地區的漢人的態度一直很曖昧,他們既猜忌燕雲地區的漢人不信任燕雲地區的漢人,又想拉攏燕雲地區的漢人、利用燕雲地區的漢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燕雲地區的漢人對待大宋的態度也很複雜,特別是在蔡仍的遼東政權撤走之時,他們有的向往大宋,有的怨恨大宋,有的剛開始對大宋抱有希望,但後來看了大宋的政策後則轉為失望,乃至絕望。

大宋收複燕雲地區後,在政策上存在著致命的缺陷,歸根結底是不得燕山民眾之心。

有個名叫許采的人曾總結:“失燕人心者有三:一換官,二授田,三鹽法。換官失士人心,授田失百姓心,鹽法並失士人百姓心。”

大宋之所以采取“換官”政策,目的是籠絡燕雲地區的上層漢人,以鞏固大宋在這一地區的統治。

可這個政策也從另一方麵反映出來,大宋對燕雲地區的上層漢人是不信任的,不然,為什麼不能讓燕雲地區的上層漢人留在原地繼續為官呢?

而“換官”帶來的結果並不好——許多燕雲地區的上層漢人,最終,要雲去了遼東,要麼投向了金人,他們對大宋失望透頂。

“授田”政策(即將燕地富戶的田地和房舍給常勝軍,用做常勝軍的軍餉和駐地)的危害最為明顯。

此策一經施展,燕地之人大量流離失所,其中很多在遼國和蔡仍統治下還是上層的人家,在大宋的統治之下,卻終淪為乞丐,甚至這其中還包括不少原來遼國的重臣和他們的親屬。

燕山府知府王安中已經注意到了這些事,但想要徹底解決這些人,難度很大,因為郭藥師與常勝軍是這一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他們肯定是要進行阻撓的。

最失民心的便是“鹽法”。

遼國後期,燕雲地區的稅負並不重,民眾的經濟負擔普遍也比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