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得而複失(求訂閱!)(2 / 3)

到了蔡仍統治時期,蔡仍更是對稅收進行了質的改革將沒必要的稅收全都砍掉,甚至直接頒布了三年免稅政策,讓燕雲地區(尤其是雲地)的人可以休養生息。

輪到大宋接管燕雲地區之後,趙佶君臣在燕雲地區卻實行了和內地一樣甚至更高的官鹽製度。

不跟蔡仍時候相比,燕雲地區的人,現在普遍認為,蔡仍統治時期,他們就像在堂裏生活一般,後悔死了沒有跟蔡仍去高麗。

隻跟遼國後期相比。

遼國後期時,每貫四百文,得鹽一百二十斤。

到了大宋統治時期,每斤鹽暴漲到二百五十文,甚至是暴漲到了二百八十文。

如此高的鹽價,如此大的反差,大宋政策所得到的結果,隻能是民心盡失。

關鍵的關鍵,大宋做了這麼多,也沒有買到常勝軍和義勝軍的忠心——無論是常勝軍還是義勝軍,他們從上到下,從軍官到士兵,對大宋並沒有什麼深厚的感情。

他們中有些人,自認為是遼國人,因為遼國已亡,他們是在萬般無奈之下才投靠了大宋。

他們中有些人,原本也想投靠大宋,老老實實的當宋人,可是,宋人卻不斷嘲弄他們,侮辱他們,對他們的漢人身份不予認同,這導致他們心理嚴重失衡,使得他們的立場與觀念極不穩定。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趙佶君臣對此卻缺乏清楚的認識,他們還洋洋得意的用著他們的帝王之術、禦下之術、平衡之術,希望依靠他們既不信任又不得不依靠的常勝軍與義勝軍來保衛大宋的北部邊疆。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趙佶君臣在政治上是多麼幼稚與可笑。

一旦邊境爆發戰爭,燕雲地區的漢人占大多數的常勝軍和義勝軍,能為大宋賣命嗎?

……

宣和五年四月初,完顏宗望從金國南京(平州)派出使者,來宋朝河東宣撫司找譚稹,請求借軍糧二十萬斛。

金使,這是前任宣撫司曾答應的事,也就是童貫所率領的宣撫司答應的事——實際上,這是趙佶同意的事。

譚稹對此感到很為難,他回答:“二十萬斛糧食不是那麼容易搞到的。再,自我來宣撫司後,就從沒看到答應借給你們軍糧的片紙隻字,所以這事很難辦。”

金使解釋:“借糧之事,是貴朝使者王宗昌在去年四月親口答應的。”

譚稹一聽是口頭答應的,便沒好氣地:“口頭答應豈能為憑?那你們去找王宗昌要吧。”

此時,金軍的確缺乏軍糧。

這兩年,自金國鹹州(後世遼寧開原)以南,蘇州(後世大連金州)、複州(後世大連瓦房店市)以北地區,年穀不登,民間饑荒嚴重,以至於有易子而食的情況出現。

其實——

不僅金國鬧饑荒,大宋同樣如此,尤其是燕雲地區。

雲地還好一點,蔡仍到底在雲地治理了一年時間,又大力發展農業,讓雲地之民有了點積糧。

可燕地不行,滿打滿算,蔡仍他們在燕地也沒待上三個月時間,關鍵那三個月又不是春耕時期,然後蔡仍就決定撤出燕雲了,並果斷的開始撤離了,這就導致,蔡仍政府根本就沒有在燕地發展農業。

後來,大宋接管了燕雲地區後,一心隻想著怎麼搶占地盤,加之官員顛換、政策混亂,別發展農業,都沒有人去勸耕複農,結果導致燕雲地區(尤其是燕地)完完全全的錯過了當年的春耕。

可以,那一年,燕雲地區幾乎顆粒無收。

燕雲地區的人坐吃山空了一整年時間。

次年,又逢下大旱。

結果——

燕雲地區(尤其是燕地)遭遇了極為嚴重的饑荒,父母食其子,甚至,有病死屍體插紙標於市,人售之以為食錢。

別普通的老百姓了,就連當兵的都是骨瘦如柴,鄉兵更是十個中有七八個餓死了。

燕雲地區的饑荒別提有多嚴重了。

這也使得燕雲之人,無不恨大宋朝廷,無不後悔死了沒跟蔡仍去高麗。

在這種嚴重缺糧的情況下,完顏宗望跟譚稹要兩百萬石糧食,你讓譚稹去哪給完顏宗望弄去?

這也就不怪譚稹推脫了。

可完顏宗望才不管這些,他隻知道,大宋答應借糧給他,而譚稹又大加推諉,還冷嘲熱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