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人們覺得王黼很有魄力,當時都稱讚他為“賢相”。
後來,因為要與蔡京爭寵,王黼也設置應奉局,自兼提領,以進貢趙佶為名,向各地官員攤派,要求進貢四方珍異之物,此事引起了人們的反感——當時有一,這些東西,能到趙佶手中的也就是十分之一,其餘都被他和粱師成瓜分了。
再後來,王黼讚成收複燕雲十六州,又以朝廷出兵北伐收複燕京為名,成立了一個叫“經撫房”的專門機構,掌管從全國收集而來的免夫錢——免夫者,謂燕山之役,下應出夫調,今但令出免夫錢而已。
當時,總共收集了六千二百餘萬緡免夫錢。
這筆錢本來應該儲存起來以備緩急,可是至宣和七年春這筆錢已基本用完,隻餘下六百萬緡——用掉的錢中,有帳可查的隻有四千萬緡,另有二千二百餘萬緡,誰也不清楚下落。
有人懷疑這筆錢被王黼私自挪用了,因為燕京告功之後,王黼匆忙奏請,將經撫房的文籍盡取焚之。
也正是因為如此,關於這筆巨款的下落,已經無法清了。
事實上,這筆錢有可能是花在了艮嶽的建設中了。
因為,當時艮嶽還差一些沒有完工。
而等免夫錢收上來不久,當時停滯了很久的艮嶽才再度開工,然後曆經半年時間終得修完。
王黼當政了共四年時間,這期間大宋發生了兩件可謂轟轟烈烈的大事。
這兩件大事,對大宋的曆史進程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一件事是平定方臘起義,另一件事是出兵北伐收複燕雲十六州。
公平的講,這兩件事都應該算是王黼主持的。
至於結果,那隻能由世人去評了。
……
自從王黼主政,趙宋朝廷的收入的確有所增多。
但由於接連發動了平定方臘起義和北伐收複燕京這兩場戰爭,花掉了大量的錢財。
再加上趙佶君臣的貪腐揮霍。
以至於,富饒的大宋,現在已經沒錢也沒糧了。
尚書右丞宇文粹中,對此深感憂慮。
因此,王黼致仕後,宇文粹中便對趙佶:“祖宗之時,國計所仰,皆有實數,量入為出,沛然有餘。近年諸局務、應奉司,妄耗百出,若非痛行裁減,慮智者無以善後。”
直白一點,宇文粹中就是在提醒趙佶,國家沒錢也沒糧了,這很危險,您老快想辦法。
宇文粹中,字仲達,成都府華陽縣(後世四川成都成華區)人,崇寧二年登進士第三名,他也是宇文虛中和宇文時中的兄長,是蔡京的甥婿(娶了蔡京妹妹的女兒),也是蔡仍的姐夫。
趙佶覺得宇文粹中所言很有道理,於是下詔撤銷應奉司,又下詔給蔡攸、白時中、李邦彥,令他們想辦法弄錢弄糧。
蔡攸、白時中、李邦彥這三個隻會陪著趙佶玩的弄臣哪有什麼弄錢弄糧的好辦法,他們隻能一又一的往下拖延。
慢慢的,趙佶也看出來了,蔡攸、白時中、李邦彥還不如王黼呐,就更別提蔡京了。
不久,京東路一帶盜賊蜂擁而起,北方各地形勢突然變得嚴峻起來。
蔡京一黨趁機紛亂吵嚷,認為白時中與李邦彥名望太輕,擔當不了宰相大任,無力壓服下,他們呼籲請蔡京重新出山。
朱勔此時因為幫趙佶建成了艮嶽很得寵,他也極力服趙佶用蔡京。
趙佶覺得,在這個艱難的局勢下,能夠力挽狂瀾的,也就蔡京這個為大宋掌了十六七年舵、讓大宋富強無比的老宰相了。
趙佶以為,蔡京一定能找到解決困難與克服危機的辦法。
於是乎,趙佶讓蔡京複相。
就這樣,蔡京重新出山,兼領講議司,仍領三省事,五日一赴朝請,至都堂治事。
蔡京又一次登上了大宋的政治舞台。
這是蔡京第四次出任宰相。
這年蔡京已經整整八十歲,已“目盲不能書字,足蹇不能拜跪”,已是一個純粹到不能再純粹的行將就木的老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