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十廂與五郡(求訂閱!)(3 / 3)

而作為日本朝廷機構的大宰府,有采購任務——其主要職責就是用黃金來采購日本朝廷特別是日本皇族需要的商品。

由於采購的數量巨大,而且大多都是奢侈品,因此,便讓日本內部的一些貴族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滿足。

於是,商人一來日本,日本人就激烈的爭搶。

如此,便會促使價格提高,跟產生走私交易。

盡管日本的統治者試圖通過製定官符來限製哄搶和走私貿易,但是效果很不明顯。

這樣就給日本統治者帶來了巨大的管理壓力和管理問題。

再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國際貿易加劇了日本本土的黃金外流,以及降低日本朝廷和日本皇族的權威地位。

隨著九世紀後日本外貿逐漸增多,管理困難和無力支付大量黃金的問題凸顯出來。

日本的統治者為了控製交易數量,為了確保日本朝廷特別是日本皇族能夠獲得足夠的外國輸出品以顯示權威,則繼續保持國家貿易為主的對外貿易體係。

為此,日本朝廷采取了一係列的規定跟措施,來控製外商跟民間交易。

但在外商對規則的靈活規避下,日本朝廷所施展的種種措施,屢屢失效。

比如在延喜年間,日本為限製同一位商人(商船)過於頻繁地來日本,頒布了所謂的“年紀製”,但這位商人通過改變名字等方法來鑽規則的漏洞,進而來規避這種控製。

除此之外,官方間的貿易雖然在表麵上有序往來,但民間的走私等等貿易活動卻屢禁不止。

以上這幾個方麵就是日本采取消極的對外政策的原因所在。

總而言之就是,日本現在嚴格控製對外貿易。

沒有辦法,蔡仍隻能派商業部組織商人大搞走私,去日本賺取金銀。

初時,日本朝廷對此,反應並不積極,大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架勢。

那時,算是遼東和日本的蜜月期。

可隨著遼東商人越來越猖獗,日本朝廷也開始大範圍的打擊遼東的商人。

因為此事,這兩年,遼東與日本屢屢產生摩擦。

而且,遼東與日本的摩擦,越來越大。

就在不久前,日本朝廷竟然一口氣扣了遼東一百多艘商船。

有識之士,最近都在,遼東與日本必有一戰。

如今,蔡仍將遼東的主要將領全都召集起來,牛皋,也包括其他人,自然難免猜測,蔡仍這是準備跟日本開戰了,否則不可能將這十大將全都叫來。

而經過軍事改製,蔡仍將全國的五十幾萬兵馬分成了十個廂(即十個集團軍),封了十大將:

第一廂:都統製嶽飛,(廂政委王貴,副都統郭浩,參謀長王彥(),政治部主任王蘭)。

第二廂:都統製韓世忠,(廂政委解元,副都統李寶,參謀長陳廣,政治部主任李道)。

第三廂:都統製吳玠,(廂政委盧俊義,副都統楊政,參謀長耶律大石,政治部主任高林)。

第四廂:都統製劉錡,(廂政委張俊,副都統趙撙,參謀長拓俊京,政治部主任李德)。

第五廂:都統製王彥,(廂政委楊再興,副都統趙立,參謀長方七佛,政治部主任羅彥)。

第六廂:都統製張憲,(廂政委翟興,副都統李彥仙,參謀長楊震,政治部主任姚侑)。

第七廂:都統製王德,(廂政委吳璘,副都統翟進,參謀長方五相公,政治部主任邵俅)。

第八廂:都統製牛皋,(廂政委高師旦,副都統關勝,參謀長陳淬,政治部主任董有鄰)。

第九廂:都統製王勝,(廂政委花榮,副都統張清,參謀長張俊,政治部主任張子蓋)。

親軍:都統製楊沂中,(廂政委梁紅玉,副都統方百花,參謀長王三娘,政治部主任陳進姑)。

其中,第一廂、第二廂、第三廂、第四廂、第五廂、第七廂分別駐守在漢四郡的要害之處——蔡仍打下高麗之後,恢複了漢四郡的名,即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當然範圍有所變化。

而第九廂駐守在台灣郡。

親軍、第六廂、第八廂駐紮在漢城左右,算是遼東的中央軍。

這其中又以親軍駐紮在漢城,負責漢城的防禦。

而親軍的都統製楊沂中,無疑是眾將之中離蔡仍最近的人。

因此,牛皋才會跟楊沂中打聽蔡仍召他們這些大將進京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