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十廂與五郡(求訂閱!)(2 / 3)

事實上,這幾年,蔡仍也沒閑著,他一直在搞國際貿易,跟大宋貿易,跟金國貿易,甚至搶大宋的海上絲綢之路跟中南半島諸國、大食商人、印度商人貿易。

可即便遼東在國際市場上如此活躍,也無法解決遼東缺金銀這件事。

至於原因,無它,跟遼東貿易的這群家夥,全都缺金銀,而且,遼東要跟有些家夥貿易,有時候還得用金銀——很多國家不認遼東的軍票,隻認金銀。

在這種情況下,蔡仍自然是要將主意打到自己的鄰居日本身上。

這可不怨蔡仍。

誰讓日本還有一個名字——金銀島。

先不其它地區,隻離遼東最近的九州島。

九州南部有一個世界級金礦床,其平均品位高達三十三克每噸,最高品位竟達數千至數萬克每噸。

這就是位於日本九州鹿兒島的的菱刈金礦。

而這還隻是九州島上的金子。

日本得金銀島之名,可不僅僅是因為其九州島有大量的金銀礦,日本的其它地區同樣也有大量的金銀礦,像佐渡金山、生野銀礦、石見銀山等等,都是超大金銀礦。

日本有如此之多的金銀,極度缺金銀的蔡仍,哪能不惦記?

實際上,蔡仍早就在跟日本搞國際貿易了。

不。

應該,蔡仍搞得是偷渡才是。

這裏得解釋一下,蔡仍不是不想跟日本堂堂正正的貿易。

可問題是,蔡仍前前後後往日本派了十幾次使臣,遼東想跟日本進行國際貿易,共建大東亞共繁榮。

但日本方麵就是不予以積極的回應。

沒錯。

這個時代的日本的統治者的對外政策是極為消極的——他們采取了“自我封鎖”的對外政策。

更讓蔡仍生氣的是,日本不僅不跟自己貿易,還製定了鎖國的政策(“渡海製”),另外還出台了禁止私自購買遼東物品的“禁購令”、限製了遼東商人過於頻繁來日的“年紀製”等一係列禁令(即“十二禁製事”)。

後來,蔡仍從王守成那裏得知,日本為什麼會采取“鎖國”的外交政策。

首先,唐朝的解體,讓日本開始對學習外國的文化存在反思。

日本在自身“奈良時代”開始就積極地汲取盛唐的文化跟製度,因此迎來了發展的高峰。

但在奈良時代後期(平安時代前期),唐朝的一些製度在日本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

比如日本的班田製是仿照唐朝的均田製而製定的,是律令製土地製度的根本法,其內容為:“凡六歲以上公民,由政府班給口分田,男子二段,女子為男子的三分之二,官戶奴婢與公民相同,家人、私奴婢則給公民的三分之一。有位、有職、有功者,按位的高低,功的大,班給相應的位田、職分田、功田等。除口分田之外,還相應給以若幹宅地和園田,為世業田,若絕戶還公。班田每六年一次。所受之田不準買賣,若受田者死亡,由國家收回。”

這種製度就是先編戶籍然後按人口分田。

可是後來在貴族的特權幹涉下,這些田地變成了貴族的私有財產,而且班田製下的農民在社會經濟發展後開始背負上稅收的重擔,結果造成農民的大量流失,聚眾鬧事。

尤其是唐王朝的解體,更讓當時日本的統治者開始反思外來文化對國內的影響。

其次,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對日本統治者的統治構成衝擊。

遣唐使來到唐朝學習,然後將當時唐朝的一些先進的文化、經濟還有政治製度帶到日本。

其中在六世紀中期,日本引進了佛教。

然後,奴隸主和貴族們將佛教變成了政治鬥爭。

比如,聖德太子和蘇我氏族就是利用佛教獲得的政權。

聖德太子是利用佛教獲得的政權的,對佛教的重視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佛教便被奉為國教。

可這樣對信奉日本本土教派的勢力便會帶來一定的衝擊。

而這種衝擊亦將會反作用於日本統治的勢力。

再次,海外貿易帶來了管理的麻煩。

日本大宰府在七世紀成立,最初是管理西海道的九州三島和公派使節的出發回歸等事務,之後開始接待外國使節。

到了九世紀,大宰府開始作為朝廷的代理機構管理對外貿易。

那時,外國商人到日本的住宿與飲食等費用皆由大宰府負責,除此之外也不需要繳納關稅。

別以為日本人這是傻——他們這樣,就可以大大減輕與日本進行貿易的商人的費用,進而就可以刺激更多的商人到日本開展貿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