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自掘墳墓(求訂閱!)(1 / 3)

就在馬擴去雲中找完顏宗翰交涉之際,蔡攸正在上奏,請求廢除安肅與保信二軍,恢複其為梁門與遂城二縣。

安肅與保信二軍,是宋太宗趙匡義時所建,與保州、易州構成犬牙交錯之勢,相互牽製,以控山西之路,是當時宋朝北方沿邊最為要害之處,宋遼澶淵之戰時,號稱“銅梁門,鐵遂城”。

蔡攸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當時北方警報頻傳,蔡攸擔心引起朝廷關注,以動搖影響他自己的地位,於是,為了遮人耳目,以顯示天下太平,遂提出:“祖宗昔以二縣建安肅保信者,所以製扼易州一帶。今既得燕山,而景薊為外藩,則安肅保信在內地,無所用之,當複廢為縣。”

蔡攸身為國家軍事主管,在戰爭來臨前夕,竟認為這些軍事設施無所用之,真乃天下奇聞。

而趙佶對蔡攸極為信任,很快就同意了蔡攸的奏請,廢除安肅與保信二軍,恢複其為梁門與遂城二縣。

不得不說,趙佶如此草率,無異於自掘墳墓。

二軍被廢之後,正當“人情惶惑人心不樂”之時,正當“軍營移徙樓櫓毀棄”之際,金軍突然大舉入侵!

此時,燕京形勢已很危急。

燕京地區本是易守難攻之地,易州西北有紫荊關,昌平之西有居庸關,順州之北有古北口,景州東北有鬆亭關,平州之東有榆關(後世山海關)。

凡此數關,乃天造地設以分蕃漢之界,隻要守住這些地方,胡人就很難進入燕地,進而也就無法南侵,如果大宋收複燕京後能夠占據這些關口,再布置重兵防禦,則燕京地區或許可以保全,則大宋北方就可無憂矣。

這也是宋朝曆任皇帝為什麼那麼希望收複燕地的原因。

可是,榆關之內的平、營、灤三州,自後唐之時便被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所占領,改平州,為遼興府,管轄營灤二州,號為平州路。

至石敬瑭時,遼太宗又獲得了燕山的檀、順、景、薊、涿、易諸州,建燕山為燕京,管轄檀、順、景等六州,號為燕山路。

燕山路與平州路成為並列的兩個路。

當初,大宋在與金國進行商談交割土地之時,趙佶因不明遼國政治地理,誤以為燕京並所管州城,已經將關內之地全都包含在內,不知道平、營、灤三州不在燕京的管轄範圍之內。

這個政治失誤,令趙佶很懊悔,所以他一再詔令趙良嗣在談判中極力爭取平、營、灤三州。

然而,金人並不傻,他們對平、營、灤地區的戰略價值也看得很清楚,因而多次拒絕大宋的請求。

金人不僅要保留此地,而且還在此駐紮重兵,目的就是要給自己留出一條出關南下的通道。

趙佶為收回此地,不惜冒險收納金國叛臣南京(平州)節度使張覺,後來又殺了張覺。

張覺事件,是趙佶在收複燕京過程中犯下的最致命的政治錯誤之一——它既給金軍入寇製造了一個借口,又寒了遼國降將的心,關鍵還沒有趁勢占據平、灤、營三州徹底將金人關在關外,可以說是,做了一筆虧到姥姥家的買賣。

金軍分東西兩路伐宋,完顏宗望率東路軍先行出兵。

宣和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金軍從平州出發占領檀州(後世北京密雲)。

二十八日占領薊州(後世天津薊縣)。

直到二十八日早晨,燕山府才確認金軍已大舉入侵。

……

其實——

早在二十天前,郭藥師就已經將常勝軍集結完畢,駐守於燕京東郊。

十一月二十八日早晨,保和殿大學士、燕山府安撫使蔡靖前往東郊,會見郭藥師,商議退敵之策。

回城後,蔡靖對內弟許采說:“郭汾陽(郭藥師)對金軍似有懼色。”

十二月初二,郭藥師派人入城向蔡靖請示,打算出城迎敵。

這時,許采極力向蔡靖建議說:“且令郭公壓陣,可遣張令徽、劉舜仁以偏師迎敵。”

許采又解釋說:“若郭公去,假使戰勝,必滋生他驕縱之心,相公就更沒法控製他了,燕地就更危險了。假使勝敗,燕京便再無一點回旋餘地。另外,古北口、居庸關等險要之地也需要人防守,得提防金人從這些地方攻入燕京。”

蔡靖不以為然,他認為,強敵壓境,不能如此提防統兵大將,這不等於是自縛手腳嘛。

第二天一大早,蔡靖又到東郊去見郭藥師。

許采將之前的建議寫在一張小紙片上,委托蔡靖的兒子蔡鬆年去東郊捎給蔡靖,就說有封家信奉呈。

不久,鈐轄李振來見許采,許采又向他提出了這個建議。

李振於是也來到東郊,向蔡靖勸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