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蔡靖還是沒接受許采的建議,蔡靖讓蔡鬆年和李振給許采捎話說:“郭汾陽已決定親自率軍迎敵。”
為鼓舞士氣,蔡靖從庫府中拿出大量金帛,大張旗鼓地犒賞常勝軍。
而後,郭藥師親率常勝軍一路往東挺進。
十二月初六,常勝軍來到三河縣(後世河北三河縣)的白河之西岸。
此時,完顏宗望已率軍兵臨白河之東岸。
郭藥師怕完顏宗望有埋伏,沒有立即冒然發起進攻。
是夜十分,郭藥師查看清楚戰場的情況之後,才人馬並進渡過白河。
金軍見常勝軍過河迎戰,也有些懼意。
完顏宗望及時整頓軍馬,然後親自指揮部下迎戰常勝軍。
是時,兩軍東西相對。
不久,兩軍就展開大戰。
此戰是一場硬戰,雙方都算是盡了全力,鏖戰三十餘裏。
可見戰況之慘烈。
打到最後,郭藥師的三百親衛,隻盛一百二十人。
其他各軍的損失情況,可想而知。
十二月初七,蔡靖等燕山府官員站在燕京東城牆上,眼巴巴地向東朝著白河方向瞭望。
一直等到下午,蔡靖等人才見白河方向,煙塵滾滾。
過了好大一會兒,忽見張令徽率軍退回,接著劉舜仁也退了回來。
傍晚時分,郭藥師也率軍退回
他們三人情緒全都有些沮喪,相互埋怨。
雖說張令徽與郭藥師都出自怨軍,這些年也一直同進退。
可其實張令徽與郭藥師矛盾很深,而且由來已久。
當初,張令徽與郭藥師在遼國做官時,張令徽官職一度曾在郭藥師之上。
投降大宋之後,郭藥師不僅官位在張令徽之上,而且還受到趙佶寵幸,還得到二帥(即童貫和蔡攸)的賞識。
這讓張令徽很嫉妒。
張令徽一想到自己備受冷落就怏怏不樂負氣不平。
王安中在任時已有所覺察,曾向趙佶推薦過張令徽,趙宋朝廷也曾委任張令徽為節度使高官。
但即便是這樣,張令徽還是在郭藥師之下。
所以,張令徽心裏一直很不平衡。
這也就導致郭藥師和張令徽矛盾不斷,在這次在與金人交戰的過程當中,郭藥師和張令徽互不信任,以至他們沒能戰勝金人。
蔡靖見郭藥師、張令徽、劉舜仁都敗退而歸,感覺形勢不妙,於是率領燕山府監司來到城南門內開會議事。
轉運使呂頤浩建議,立即組建一支二千人的敢死隊,然後打開城門,向南撤退。
說穿了,呂頤浩就是看出來了燕京的形勢不好,想要先跑。
提舉官沈琯則不讚成開城門,他認為,不管形勢多艱難,他們這些人都該為大宋守好燕京這個重要的前沿陣地。
蔡靖想了想,說:“現在大家先回去,可以與家人商議一下,不妨先送骨肉南歸。”
蔡靖回到家,對許采和蔡鬆年說:“今天,我們在南門裏開了一個短會,他們都想棄城南撤,你們看如何?”
許采與蔡鬆年都認為,不可這樣做。
許采說:“公是守土之臣,豈可與他人相比?自當以死守之。況且,公若率諸人同行,他們都各有眷屬拖累。而且,今城南盧溝河一帶,敗軍滿野,他們無以泄發,寧知不會截殺我等?”
蔡靖說:“靖之意正如此。”
不一會兒,有人來報告說,呂頤浩與廉防使梁競攜帶家屬到達城南門,準備出城而去,另外有漕司吏卒大約一二百人,他們在城南門砸門,也想出城南逃。
蔡靖果斷下令說:“你立即帶人手持利刃,前去阻止,敢有乘亂而出者,斬之!”
過了很久,城南門一帶才平定下來。
這天晚上,燕京城裏有傳言說,常勝軍可能要發生叛變。
許采聽到消息後,急忙向蔡靖報告。
蔡靖不太相信這個消息,他對郭藥師和常勝軍還是很相信的。
這時,呂頤浩、梁競等人都來到蔡靖家,他們力勸蔡靖棄燕而遁。
安撫司勾當公事吳激,也向蔡靖建議:“可退出燕京,以求自保。”
許采則對蔡靖分析說:“唐室之亂,如李、郭諸將,曾有退保者,他們各提重兵,或以此地未便,或就水草,或就地勢。但是,燕山乃公所治理之地,與上述情況不同。吳激之言非是,萬一公聽從了他的建議棄城而逃,等到他日,他們必然會將責任推到公身上,不可不察也。況且,如果常勝軍知道公率眾而逃,郭藥師他們也必然會以此為藉口,將公抓捕,公能逃往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