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武俠是什麼。是一言不合,拔刀相向;還是談笑一杯酒殺人都市中;還是現在中最經常出現的,我看你不順眼就扁你,你看我不順眼我還扁你,你家大勢大,喊人來幫忙,我扁得你們一家滿地找牙,即便現在我打不過,我回去練練,或者再遇幾個奇遇,一定會扁得你全家鼻青臉腫。以前我也以為這是武俠,現在想想,這隻是“武”而已,沒有俠。
其實現在武俠總是武多於俠的。
古龍的多在江湖(你非要提決戰前後我也沒辦法),金庸的包含麵就比較廣,從江湖到社稷。那個為國為民的大俠,那個死守襄陽的大俠,那個明知不可為也不退一步的大俠,叫做郭靖。沒有顏值,也不聰明機變,練武功雖有奇遇,但也是一步一個腳印練出來的。最終卻隻有這個大俠給我的感觸最深。因為這個人很明確地提出了“俠”的概念,他的目標很明確,並一直為了自己的俠之道走下去,他的人性光輝一直壓製著他的武功,即便他的武功也足以名列下五絕。相比起來,楊過專情,但是他也隻是一個癡情種,並非一個真正的俠客。十六年等待中的行俠仗義,也許是出於無聊,也許是出於對郭靖的感懷,也許隻是想多行善積德,能夠讓自己與愛人早些團聚。俠義之舉是要肯定的,當得上大俠的稱號,但與郭靖比起來,總覺著差了些什麼。至於張無忌、令狐衝之流,他們做的事情都太大了,都是為了下武林、蒼生萬民,反而覺得俠義之行很空洞。
後來看溫先生的書,從蕭秋水到方歌吟、方振眉(這個名字記不清楚了),再到王石、四大名捕、戚少商等人。最後發現,最喜歡的竟然是方振眉,幹幹淨淨的一個人,幹幹淨淨的一本書。之所以這樣,大概是溫先生將殘酷的武林、廟堂總是描述得血淋淋的。我一直在想,總要有一些浪漫氣息的,這個江湖太血腥了,讓我有一種逃避感。當然也是溫先生文筆太好,讓人身臨其境的緣故。
後來接觸到了黃易的《大唐雙龍傳》、《尋秦記》、《覆雨翻雲》,之後才有了如今盛行的穿越、架空吧。我記得《大唐雙龍傳》定義為“異俠”,可以這是一個武俠的新時代。
再後來又看了燕壘生、鳳歌的書。燕壘生的應該不算武俠,好在我也並不是非武俠不看的那種人,也受益匪淺,不管是情節、文筆,還是書裏的思想。感受到,思想應是一本書的靈魂,如果隻有打打殺殺,一本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鳳歌的《昆侖》、《滄海》對我的感觸也非常深,我認為這是我十年來看到的最好的武俠,他很好的將俠與武結合起來。梁蕭是個什麼樣的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為了一己私仇滅宋,他也肯為黃泛區的百姓出謀劃策,他也能將地萬物化入自己的武功,他也能為了曉霜付出一切。這部《昆侖》“俠”、“武”、“情”渾然一體,大家都《滄海》好,我卻隻喜歡《昆侖》。
所以我喜歡的武俠是什麼。有武有俠有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