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臥起坐10次之後,白夜明開始整理審視文明發展的結果。
雖然錄像隻能看最後二十年的,但是兩個文明的發展流程和大事件時間節點,這個試煉係統還是很專業的幫自己整理了出來。
在沒有任何幹擾之下,有智力、會使用工具的文明會很自然的進入到陶器階段,然後利用陶器的耐火性促進冶煉工藝,邁進青銅器的階段。
這是因為石頭的確不是一種很容易加工的武器。在技術積累到達一定的程度之後,為了跟上對生產力的需求,文明都會開始尋求更加容易塑型並且耐用的材料。
20次文明投點,大多數文明都很自然地從石器時代過渡到了青銅器時代,其中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文明還會在兩者之間夾雜一個紅銅時代。
青銅本質上是銅錫合金,擁有比紅銅更好的特性。比如它的強度高,更加耐用。同時熔點低(25%的錫冶煉青銅,熔點就會降低到800℃。紅銅的熔點為1083℃),這進一步降低了加痛的難度。在冶煉中金屬的熔點是靠耐火材料的特性提供的。更低的熔點就意味著更容易被熔煉。
所以在發現青銅的冶煉方法後,文明會原地立定跳遠一般地邁進青銅器時代的大坑裏。隻有那些運氣不好文明會在紅銅時代蹉跎個幾百年上千年。
而從青銅器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所需要的時間就有些更加不好預測了。這種不可預測性讓白夜明想起了曾經很經典的一個討論:
到底是時勢造就了英雄,還是英雄造就了時勢?
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是螺旋上升的。
時勢為英雄的出現提供了舞台,為那些封狼居胥、青史留名的英雄們提供了機會。
而英雄也在不停地創造著曆史,改變著曆史。有些英雄人物會對整個文明的進程產生長達上千年上萬年的深刻影響。
在英雄中,有一種特殊的存在,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創造力,發明關鍵的工具、發現重要的現象、總結出來偉大的原理定理,將整個文明向上托舉了一步又一步、一級又一級。
比如第一個發明鑽木取火的人,第一個發明輪子的人,第一個發現電的人,第一個發明了蒸汽機的人,第一個製造了電子管的人。
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人出現,是由於曆史的進程已經到達了那一步。社會給了他們足夠的成長環境,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給與了他們前置的知識。
但是在另一方麵,在同一時期,同一時代,接受到相同教育的人不可勝數。絕大部分的人都無法在一生中脫離社會給他編織出來的思想樊籠,在一片新的未知領域做出開拓。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就曆史長河而言,錯過了一個人、錯過了他的發明創造,就像是一朵應當躍出的水花沒有濺起,對社會對文明的影響是無足輕重的,因為早晚會有另一個人將它發明出來。
但是白夜明卻覺得沒有這麼簡單。他認可這樣的觀點,誠然最後所有可以被發明的東西都會遲早被發明出來,就像是複雜的數字都遲早會出現在π裏。
但是問題的重點是時間,距離下一次發明的契機,這可能會過去很久很久。一個人的出現,有機會讓文明進步20年,而一百個人、一千個人的出現,會讓文明加速再加速。何況這種促進可能數十倍數百倍於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