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明一開始覺得這件事情沒有解。
這是一條死路。
一個文明,如果它不夠發達,如果它利用的資源不夠多。那麼它在十萬年的時間節點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戰勝隕石的。
一個文明如果足夠發達,它燃燒的資源足夠讓它在那個時間節點戰勝隕石。那麼在此後90萬年的時間裏,文明所要燃燒掉的資源一定大於這個星球所能夠提供的。文明隻會將自身作為最後的染料,化為餘燼。
無解。
這種無解不單單是經過了數次投點觀察文明的最終結果而得出的。
白夜明自己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來計算一個文明對資源需求量的增長模式。這個數學模型驗證了這種無解性是必然存在的:
想要在十萬年內足夠強,代價就是活不到百萬年。
麵對這個無解的兩難選擇,白夜明思考了很久,最終他注意到了一項自己從來沒有注意到過的變量:
那就是文明內部的個體數量。
所有的文明,從較長的時間跨度來看,它的個體數量與它的生產力、它的發達程度是成正比的。
越是先進的文明、越是掌控了更多資源的文明,就越能滿足更多國民的需求,從而文明的個體數量就會越來越多。
但是如果將這一切都反轉過來呢?
如果一個文明,它越是發達越是先進,屬於這個文明的個體數量就越少呢?
如果一個文明在自己總體力量不變的情況下,掌控這份力量的人數越來越少,就意味著會出現越來越強大的個體。
白夜明在腦海中想到了一個概念:終產者。
如果整個文明的所有資源都隻屬於一個人會怎麼樣呢?
他也許就不會消耗掉那麼多的資源。或者消耗的速度不會那麼快。
當社會發展到了按需分配,這個社會的資源消耗速度是和社會中每一個個體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總和成正比的。
在此前的試煉中,文明資源消耗速度太快了,正是因為個體數量的增加速度太快,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長的也太快,最終導致星球的資源跟不上了。
但如果文明個體數量越來越少,這些個體就算精神文化需求增長的再快,星球最終也能滿足文明的要求,從而讓這個文明成功的度過100萬年。
這就是白夜明想出來的黑暗答案。他要給兩個文明都分別製造出來一個終產者。最終這個星球上隻有兩個人存活,每個人各自代表了他膚色所屬的那個文明。
於是問題就變成了如何製造兩個終產者。
終產者是如何出現的,他的出現意味著這個文明的所有生產資料都被一個人所掌握。
在白夜明看來,當一個文明迭代無數年之後,要麼就會變成一個按需分配的無產主義國度,要麼就會變成一人通吃的終產者世界。
前者是當社會的物質生產力豐富到一定程度之後,所有人的思維境界會隨著生產力的解放而不斷解放,最終意識到共產主義才是適合每一個人的社會形態。這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終極形態。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社會最終都會收束為這種狀態。在文明的曆史進程中,如果沒有強烈幹預的話,社會會逐漸過度為金字塔狀。處在最頂尖層麵的人群數量會越來越少,但是它們會占據越來越龐大的資源。
在信息時代到來的時候,可能10%的人會占有這個世界上90%的財富。
在可控核聚變能源時代到來的時候,可能世界上1%的人會占據這世界上99%的財富。
在賽博化時代或者在星際大殖民時代到來的時候,可能世界上億分之一的人會占據一減億分之一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