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大宋第一台軋花機(1 / 2)

黃巧兒在趙平的帶領下,見識了臨安的繁華,對於故鄉華亭縣的沒落很是悲哀。

因華亭縣靠近淮河戰線,大宋要麵臨蒙古南下的鐵蹄,這些年那些韃子每年都南下侵擾,她的父母親死在那場兵災中,後來加上旱災、水災,以及百年罕見的一場雪災,地裏糧食顆粒無收,百姓餓死凍死不少。

但官府仍要繳納原來的稅收,有不少百姓活不下去,就四處逃荒,死在半路上的也有不少。

黃巧兒覺得她還挺幸閱,能遇到二狗哥和東家,擺脫了那無情的表姑媽,來了臨安,找到生計,隻是這三來,她吃吃喝喝,什麼事都不用做,用的都是趙平的,黃巧兒很想去問趙誦找一份正經工作,賺點錢貼補家用,再還了恩情,可趙平暫時不急。

趙平很是同情黃巧兒的遭遇,對他來,至少生活還是有保障的,現在又當上了千金樓的掌櫃。

黃巧兒和趙平正在街頭逛著的時候,蘇三急匆匆跑了過來,見黃巧兒便道:“巧兒姑娘,大掌櫃找你。”

黃巧兒倒稱呼趙誦為東家,忙問道:“是東家的那台機器造出來了?”

蘇三點點頭,然後黃巧兒就在蘇三的帶領下來到了睦仁坊的蘇家家具鋪,趙平則回了千金樓。

......

蘇家家具鋪內

經過三日的時間,這台軋花機終於在魏大永和其他工匠的趕製中誕生了。

這台軋花機最人性化的地方,就是可以一個人操作,所以不需要很多人在一起操作。

早上的時候,趙誦拿了一些白疊子試了下,效果還是可行的。

隻是還是有些缺陷,就是手搖的時候,中間的縫隙太寬了,可能要適當調節一下,而且出棉花也會被鐵製滾筒的尖刺間隙可能沒調節好,花絮容易纏住,不容易帶出來......諸如此類問題也是層出不窮。

趙誦歎了口氣,他不滿意,然後叫來魏大永再改進一下。

魏大永照做了,研究了大半,如今這軋花機雖然有些毛病,但剝籽是夠了,隻是速度不快,此時他正在慢慢調試著機器。

黃巧兒趕了來,隻見麵前是一台用木頭製作成的剝籽機,而且在那架子上,有兩個鐵製滾筒。

起這兩隻鐵桶,那是之前的鐵臉盆,魏大永鐵桶先做可能要很長時間,三完成不了,所以就拿了鐵臉盆,去鐵匠鋪稍微改造了一下,然後就改製了這麼兩個滾筒。

趙誦很是肉痛,做這兩個鐵製滾筒,足足花了五貫會子。

趙誦見人都到齊了,便道:“你們都來了,那麼來見識一下這台軋花機吧。”

在眾饒注視下,魏大永親自操作這台軋花機。

魏大永拿了一些白疊子花朵,然後放入最上麵的那個滾筒上方。

放下去之後,他就搖動最上麵的那個手搖木柄,搖動之下,與曲柄相聯的碾軸隨之轉動,隻見白疊子落入兩個滾軸間的孔隙中間,隻見一個滾筒上麵布滿了鐵製的尖釘,抓住棉花,將其跟棉籽分開。

左腳踏動踏杆,使碾軸與下軸作等速運動,方向相反。

因為上下兩個滾軸是用齒輪連在一起的。

第二個滾筒上布滿了短而硬的毛,將第一個滾筒上的棉花刷下來,使其不致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