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道,秦義“唰——”的一聲打開了折扇,瞬間如同醍醐灌頂,連聲謝謝師傅。
劍閣觀外竹林
秦義將扇子一合,又將扇子打開,反複做了幾次,滿意地點點頭。
將折扇放在地上,端起竹劍,趕忙起身,屁股下的石頭都還沒焐熱。
鶴立式招架,然後閉上了自己的雙眼。
突然一陣山風吹過,麵前的竹子嘩嘩作響。
就在這時,秦義雙目一睜,左腳前踏,上身似喝醉酒了一般,左手持劍掄了半圈,一個借力,劍就像自己會動一樣,滾到了右手之中,右手接到竹劍的一刹那,隨著左手掄劍的方向劃出了弧度,然後順勢前點,“呼——”的一聲,竟是將那竹劍刺入了麵前的竹子,雖然沒有擊穿,可也足足將竹劍插入了竹子三分之一的深度。
“啪啪啪……”
李白和李青青一邊鼓掌一邊從遠處走到了秦義的身前。
“悟仇兒,為師果然沒看錯你,悟性非凡,一點便通。”李白點頭道。
李青青也頗為驚歎,“不點,了不得呀,師姐不得不稱讚你的悟性都快追上師姐了呢。”
秦義哈哈大笑,“師傅,師姐,多謝誇獎,但我隻是虛假的聰明人,若沒有您這一扇點撥,我又怎能突然明悟呢。”
“前兩日,徒兒隻是死板地重複著先前您所傳授徒兒的招式,總覺得動作並不連貫順暢,我越是心急,動作越是僵硬,待我打開那折扇之時,我發現那折扇隻需撥弄那第一折,後麵所有的折便跟著“唰”的一聲全部展開,這就是所謂的牽一發而動全身吧。”
“徒兒便想,我如果隻做一個動作,而後的動作隻是借力打力,慣性而為,整個動作可否一氣嗬成,便進行嚐試,沒想到初次嚐試,竟然將劍的威力提升了那麼多!”
李白再三點頭,“不錯,這就是為師所創太白劍法的真諦,心動而非身動。”
秦義若有所思,“心動,心動,好一個心動,唯有將招式牢記在心,融會貫通,這劍術的威力才能發揮到極致,而不是像之前那樣,在腦海裏一點一點的檢索動作的碎片,邯鄲學步。”
李白道,“好了,悟仇兒,你且在這繼續練習,這修煉,力最多占三分,而這巧卻要占到七分,切記,能否用這竹劍擊穿竹樹,不是看你的力用了幾分,而是看你掌握了幾分巧。”
罷,李白牽著李青青朝著觀中走去,李青青回過頭來朝秦義比了一個大拇指的手勢,似是稱讚又似是鼓勵。
劍閣山上,秦義在這劍閣觀修行已差不多有十日之久,雖然辛苦,卻也瀟灑快活。另一邊的秦明就沒有那麼舒服了。
寶年間,下分為十道,這蜀地屬於劍南道,因在劍南關以南而得名。而巴地,屬於山南道,因在終南山以南而得名,劍閣山在蜀地,而這白帝城則是在巴地,秦明一路拔山涉水,曆經不少險阻,終於來到了白帝城。
巴地白帝城
白帝城位於三峽之一的瞿塘峽口,依白帝山而建,位於劍南道,山南道,關內道之交,西入川隴,北入長安,河流眾多,交通發達。
盛唐詩人喜好山水,對這三峽也時常情有獨鍾。
“巫山夾青,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這是李白早年途徑三峽所寫,稱讚這巴水三峽無窮無盡,單一黃牛峽便能把人困住三而不得出。可見這巴地山水之怪之險。
瞿塘江上
一葉孤舟泛舟江上,兩岸不時傳來猿猴的啼叫聲。舟之上,船尾是打篙的船夫,船頭則站著一位身穿軍服的男子,這名男子腰間掛著兩把銀鐧,雙手抄在身後,惆悵地看向西方,看著那即將沉入降低的夕陽,哀歎連連。
這男子正是秦明,他正乘舟前往白帝城。
船夫安慰道,“這位軍爺,你看似年紀不大,可為何一直唉聲歎氣呢?”
秦明搖了搖頭,抽出右手邊的銀鐧,朝著船外的江水抽了一鐧,“船家,你看這江水,我縱使有千斤之力也抽不斷這江水,你是也不是。”
船夫哈哈大笑,“將軍笑了,莫是千斤之力,就算把那盤古刑請來,他們也沒法斬斷這長江之水。”
秦明苦笑道,“船家的是,這世上有許多事情即使知道了結局也是無法改變的,人類真是太渺了。”
罷,便默不作聲,隻是靜靜地看著那入江的夕陽。
半晌無話。
船家眺望了一下遠方,終於看到了陸地,“軍爺,那前方便是白帝山腳,你要去的白帝城便在那白帝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