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語雲曰:師出有名。
沙場之上,兵鋒大事,當以正合,以勢趨。
簡單來說,古時交戰講究一個大義,是以古人在出兵行仗之前,往往會通過下詔書、戰帖等方式,來打擊、譴責敵人。
與現代很多情況不一樣,這個時代,推崇的是儒家思想,主張理和義,推崇的是王權。
所以有時候,那些各朝各代裏麵,一些叛亂的起義軍,在大展起義大旗的時候,容易遭受諸多抵抗、為難,上至士大夫,下至黎民走販。
其中固然是有著種種原因,但歸根結底,最主要的還是師出無名,不得人心。
所以,就算心中已經定下來了計劃,袁紹他們一眾諸侯也不能就這樣興衝衝的帶著手下將領士兵,直接殺過去霍霍。
那不叫打仗,而叫過家家!
當然,換個方式思考,我們也可以把這些脫了褲子放屁的做法,理解為是遮羞布。
人嘛,都是要點臉麵的~
於是乎,一般挑起戰爭的一方,總是要先昭告天下,自己是怎麼怎麼的公正,代表正義、仁愛,對手則是如何如何的殘暴、惡毒。
然後應戰的一方,又要想辦法“討教”回來。
這個時候,就應運而生了一群文筆秀作華麗,撰寫剿文的刀書筆吏。
雙方需要在大戰前,嘴炮一陣,相當於做了一個廣告宣傳一樣,讓基層民眾,知道自己的“良苦用心”。
所以,在實施計劃之前,眾人還需要先配合著造一出“大戲”。
舞台的背景已經搭好,出於考慮,早在等待諸侯前來會盟的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麵,曹操和袁紹便已做好準備工作。
他們令人正式的築了一座點將台,台高四丈有餘,分上下三層,裏麵用黃土夯築,外鋪青石板,周圍遍插五色旗幟,當中一杆三丈高、碗口粗的旗杆,一麵墨綠色的袁字大旗迎風飄擺,好不威風!
現在,這裏,便成為他們的“秀台”...咳咳,誓師台!
“紹雖不才,既承公等推為盟主,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國有常刑,軍有紀律。各宜遵守,勿得違犯。”
正了正衣衫,被簇擁著來到點將台下的袁紹,穩步踏在高台台階,同時清聲喝道。
“謹遵軍令,我等參見盟主!即從今時,遵從號令,共討國賊!”各路諸侯、部將,齊齊向站立於正中的袁紹躬身行禮。
算是在三軍麵前,正式認可了他共主的地位。
袁紹滿意的點了點頭,整衣佩劍,繼續慨然而上,立於高台最頂處,焚香再拜。
他大聲讀著手下謀臣準備好的盟約發言稿:“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紹等懼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必無二誌。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後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不得不說,袁紹還是蠻有舞台氣質的,一通討伐稿下來,居然還蠻有聲有色,腔調正通!
眾諸侯也在其下首位紛紛配合,或因袁紹朗讀盟約時的辭氣慷慨,或因為局勢所迫、虛情假意,與之迎奉。
反正,高郅在下麵放眼看過去,台上的諸侯都是一副涕泗橫流、感動的無以複加的表情。
做作...虛偽...
抿了抿嘴,見證過後世電視電影熏陶的高郅,自是對此等“低劣”的演技,表示無趣,百無聊賴的在下方發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