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允的心中,世家,從來就不應該有過多的染指皇權的機會,哪怕他本人也是“世家”中的一份子。
或者換句話來說,除了他自己,他根本不相信,還有誰會不對皇權動心,除了他自己,他也根本不覺得還有人能夠力挽狂瀾,扭轉如今的糟糕局麵。
天子年幼,董卓惡行當道,官員無能牽連百姓,更兼稅收繁重,百姓幾無生機,諸侯戰火,硝煙彌漫,整個大漢依然風雨搖擺,積苦累久。
是以,在王允看來,隻有他本人,才是最適合幫助如今年幼無知的小皇帝,匡服大義,執掌朝政的人。
因為,王允他相信自己對靈帝,對大漢的忠誠,哪怕暫時會惹得小皇帝不快,他都有信心,為其塑造出一個重返強大的大漢。
他有信心,按照自己的計劃,合縱連橫,聚集利用那些有能力,有實力的個人或勢力,先將如今的國賊董卓除掉。
然後自己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結奪兵權,勢掌大局,然後平定戰亂,做行周公。
等再過個十年,小皇帝長大了,他再全權交托,還政與他,安享晚年,也不失為一方樂談。
到那個時候,他王允,也能夠名留青史,無愧於心,無愧於大漢諸多聖賢、先皇。
不過,要想心中的“抱負”實現,擺在王允身前的路還有很多。
不光光是如今明麵上最大的障礙董卓,還有那些和他暫時連為盟友的世家,都需要他算計於心!
畢竟,昔年,光武皇帝,仰南陽、河北等豪強之力,方才中興漢室。
可也正是因為過於依賴世家之力,導致於後來雖屢有抑豪強兼並之策,但還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地方豪強勢力的膨脹。
在那之後,士族勢力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斷強大,直接威脅到了皇權。
於是東漢才屢屢出現皇帝親近閹宦,特許宦官幹政,以打擊士族的局麵。
仔細想想,因果循環,冥冥之中,仿佛一切,一啄一飲,皆有定數。
王允出於謹慎為主,所以這次連開會時間,都隻告訴了少部分人——不包括麵前的蔡邕!
畢竟蔡邕如今,卻是並不是行動中人,誰也不敢保證他會不會反水。??
????????雖然這些沒有證據的事,就算透露出去也不會影響到他們結局,無傷大雅,不過畢竟會產生一些麻煩。??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告訴他就不要告訴他了吧。??
哪曾想,蔡邕他居然自己找上門來了!
這也就罷了,但是蔡邕來這裏又並非加入,反倒是過來提醒王允這段時間做的動作有些大了,需要收斂!
或許蔡邕的初衷確實是關心摯友,沒有錯。
但聽在王允耳中,卻格外刺耳:“倘若你我同謀,何須如此麻煩?誅董之關鍵時刻,正是我等攜手,中興漢室,還天下太平之時。本該一心,你又何故如此冥頑不靈?”
“非我不願,隻是深受其恩,不能反戈負義啊。”蔡邕苦澀的搖了搖頭“我有我的苦衷,希望你們不要逼我加入,唉,我左右皆為為難,實索無奈至極。”
王允看著蔡邕那一副苦澀難耐的臉龐,想了想,複又質問道:“自董賊擅專,逼死弘農王,《禮記》曾說‘父之仇,弗與共戴天。’何況君父?臣等以此為大恥,枕戈為得禮,用盡心思的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