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0年,耶律兀欲十三歲,按照契丹族的風俗習慣,與自小便訂有婚約的述律部蕭氏撒葛隻大婚。
後唐這十數年間皇權爭奪,血腥內亂,得益的是契丹帝國。930年,因不堪母後的欺壓,皇帝的疑心,在東丹國鬱鬱不得誌的東丹王國國王耶律倍,留下一首詩,離開契丹南逃至後唐。
後唐與契丹打了數十年,也和了數十年,爭爭奪奪中犧牲數十萬普通百姓的生命。見耶律倍來投,明宗李嗣源非常高興,賜耶律倍姓國姓李,改名為東丹慕華,又改名為李讚華,並賜妻妾和華宅,富貴飴養。
自此,耶律倍,也就是李讚華便在後唐宮中生活下來,與和他對仗十多年、打得頭破血流的後唐明宗皇帝做起了朋友。
事實再一次證明,隻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久的敵人。
公元936年,後唐明宗、一生克勤克儉、任勞任怨於國家的李嗣源,懷著自己篡位同光皇帝的愧疚,於公元933年駕崩,他的兒子李從厚繼位。
李從厚雖聰明進取,但個性優柔,被石敬瑭和其父親的養子李從珂殺死,李從珂於934年繼位。
中原戰事的勝敗關鍵並不僅僅在於其內身,還與周圍國家的態度相關。石敬瑭以出賣幽雲十六州給契丹為代價,謀得契丹支持叛亂,發兵圍困李從珂。
李從珂原本有人君之才量,但後唐經過數年的內亂和爭奪,早已千瘡百孔,生逢末世無力再回天,但他自持氣節,堅持不降,帶著傳國玉璽與太後、皇後和兒子自焚於洛陽玄武樓。
李從珂對契丹發兵支持石敬瑭深懷恨意,臨死前,也將李讚華拽上,令其一起自焚而死。
可惜一代才子、契丹帝國十年人皇王耶律倍,一生壯誌末酬,臨死也未得回歸故土。
與李從珂和李讚華一起消失於洛陽玄武樓大火的還有中原傳統政權王位的象征傳國玉璽,從此,中原各皇朝再無正統傳國玉璽。
幽州與其他十五州被石敬瑭割送給契丹帝國,在其他諸州都交接給契丹帝國後,向來視幽州為中原王朝和漢人政權屏障的幽州,在節度使馬化平的率領下,與契丹人展開了殊死戰鬥。
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幽州人民抗爭到最後,馬化平戰死城牆上,兵馬留後將軍陸子軒也在城牆上犧牲,最後領導幽州人與契丹對抗的是一群戴著貓頭鷹麵具的潛行者。
幽州最後失敗了,被納入契丹帝國版圖,從此,中原對契丹人,以及以後的蒙古人予取予奪,淪為漠北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
四百年後,中原誕生了一個叫朱重八的偉大的和尚,當他建立起一個大而統的明王朝時,這個和尚才收回了失卻四百年之久的幽雲十六州。
自耶律倍南下後唐後,東丹王國由耶律倍正妃大蕭氏、次妃小蕭氏打理,耶律德光強遷東丹人民,強納東丹王國賦稅,東丹王國民不聊生。
公元937年,東丹王國永康王耶律兀欲納潞州人甄氏為妃,此時,兀欲二十歲,潞州人甄氏年已34歲。當年,子薇說過,如果兀欲到了二十歲還願娶她為妃,她便應允。
兀欲等到了這一天。這一天,他同時與兩位皇妃大婚,他說,此前與撒葛隻的大婚隻是儀式,而今天才是真正的婚姻。
撒葛隻用她的癡情等到了兀欲的愛。而兀欲也用他的專一等來了他最真最美的情。
兩位皇妃同時並行為正妃,這在契丹史上、甚至中原王族婚姻史上都絕不僅有。幸好東丹王國早已不被契丹帝國權臣重視,也沒有人來管永康王的兩妃並列之事。
契丹帝國的史官也隻是在史冊上簡單地記了一筆:“天顯五年(即公元930年),東丹王國永康王大婚,婚配蕭氏撒葛隻。”
沒有人會再意這次婚慶。東丹王國甚至都沒有大宴,隻是悄然在王宮舉行簡短的召告了事。
東丹王國王妃、次妃身上均無珠寶,王府所有的人員都力行節儉,除最基本的用度外,沒有任何奢侈鋪張。
東丹王妃、次妃、永康王妃等所有來自述律部的妃嬪,每次回述律部省親時都會向她們的母族哭窮,穿得也再普通不過,甚至一件禮服穿三年五載。
大妃們的母族不忍心失去東丹王保護的親人窮困,不得不想方設法救濟他們。於是,從遙遠的契丹帝國西境述律部,經常會有一些皮衣或糧食運往東丹王國。
東丹王國太窮了,王族連飯都吃不起,甚至要靠母族救濟。
謠言像火焰一樣漫延。
契丹帝國皇太後、地皇後述律平再也不用擔心東丹王國會東山再起。
契丹帝國天皇帝耶律德光也將對兄長的忌憚之心放回胸膛裏。
草原的秋季原本格外美麗,遠在遼東的東丹王國勤德殿,這裏已是一座如同兵營一樣的講習所,當年還對漢字一個不識的東丹王族子弟和平民子弟,如今已長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