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運河大道,古城巷譚(2 / 2)

狗市路往南是蘇陵路,蘇陵路上有個蘇陵社區。《鐵佛市市誌》記載,明朝年間,海上的航運事業日漸發達。於是為揚我大中華國威,車軲轆不轉水軲轆轉,明帝遣使出海巡視南洋。你有來我有往,南洋蘇蘇國國王率家眷官員遠渡重洋“梯山航海效貢中朝”。由福建泉州登陸,一路沿京杭大運河來到了朝都城北京。明帝和蘇蘇國國王互送禮物,量我大中華之物力,皆餘國之歡心啊。等人家要走的時候,皇帝又賜送了一堆的黃金白金玉衣錦帛什麼的。蘇蘇國王也是十分的感動,表示不要不要的了,並表心跡與中國世代友好。

北國秋風瑟。蘇蘇國國王回程,船隊沿運河南進到達鐵佛城(今鐵佛市)時,國王不幸染病殞歿。明朝皇帝為其在鐵佛城北擇址建陵親自撰寫悼文。從此,王妃和國王二子三子及侍從十幾人留居中國,其子孫也就在此處繁衍生息了下來。後來明朝皇帝對守墓的蘇蘇王後裔不僅賜田免稅,還由官倉按月發放口糧布匹。到了清代,蘇蘇王後裔以中國姓加入中國籍,在鐵佛城安家落戶,成為了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先叫蘇陵村後改為蘇陵社區,住地道路即是蘇陵路。

蘇陵路往南是尚文園路。康熙幼時的一位啟蒙老師的家在這條路上,這位老師尤擅詩文,康熙南行時路過這裏特意探望老師,並為老師的園子寫下了“尚文園”三個字。於是老師家門前的路就成了尚文園路。

尚文園路往南是四女祠路。四女祠路沒有了祠,隻留下了一個古老的傳。

是東漢年間一對夫婦生了四個女兒,沒有兒子。四個女兒長大後怕父母沒有人照顧,就都不願意出嫁。大女兒讓三個妹妹出嫁,自己是老大理應留在家裏盡孝。三個妹妹不同意,就約定在院子裏各栽一棵槐樹,槐枯者嫁,槐茂者留。哪知道四棵槐樹全都枝繁葉茂,亭亭玉立。大姐偷偷地用熱水澆三個妹妹的槐樹被三個妹發現,三個妹妹又都暗暗地效仿大姐用熱水澆別人的槐樹。可是到最後四棵槐樹一棵都沒有死,棵棵茁壯。四姐妹認為意昭示,就一起留在家裏侍奉父母為雙親養老送終,四姐妹終身未嫁。

後來有一個白發老人路過,遠遠望見四棵槐樹亭亭如旗羅傘蓋,就“草木屬陰,鬼木為槐。觀此槐之狀,必有奇女居此。”白發老人走後,不知什麼時候左鄰右舍發現他們家已經人去屋空。人們猜測因為四姐妹的孝心善行已經得道成仙了,就集資為她們修建了四女祠。可是四女祠並沒有留下來。也或就是一個傳。

四女祠路往南是梭肚兒路,因為道路形狀像中間鼓肚兒的織布梭子而得名。下雨道路泥濘下大雨道路成河,解放前居住在這裏的,都是運河上的纖夫或拉腳兒的苦力,他們是社會底層的底層。解放後政府將梭肚兒路像豫劇裏的朝陽溝一樣修平理淨,植樹種花,成了一個曲徑通幽的花園式街道。

梭肚兒路南行是下馬碑路。傳是古代一位將軍的老家。將軍在戰鬥中救了皇帝的命,皇帝老兒命人在這裏立了下馬碑,要文官落轎武官下馬。

下馬碑路再往南分別是豆巷路、米市路和鹽店口路。這三條路臨著運河橋,是當初運河畔頭商市所在。豆巷路是做豆腐賣豆腐的地兒,米市路是買賣米糧的地兒,鹽店口是向運河上運鹽的中轉之處。

十條路長則千米短則一二百米,共同組成了記載著鐵佛城悠久曆史風情的運河大道。

每條路上不僅立了路牌兒,也立了石碑刻印上了故事,立起來了和故事相符的人物雕塑,蘇陵路上還建了處蘇陵園。運河大道上基本保留了老宅子的風貌,有上百年的老民居老院落和古樹,居民也大都是著很土的鐵佛市方言的原住民。房子或是自用或是出租,沿街兩側是地方特產、服裝、特色名吃和文物古玩等等,勿用街道辦事處規劃,都是自然紮堆形成。平日裏街道上人不多不少,十米八米三五兩個成群恰好閑逛遊玩。周末節假日車輛限行,人們摩肩接踵,又來這裏體驗熱鬧擁擠的快意。

外地人來鐵佛市,不來運河大道一遊就不算真正地來過。

嶽勇重修城區大道,就是要讓佛城人找到自己的精氣神兒。運河大道之外,還有東方紅大道、衢大道、五屯大道、紅旗大道、啟秀大道、堤岸大道和崇德大道等七條主大道正要規劃重建,這些大道也都有各自的曆史故事。這兩年,嶽勇是個“修道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