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著作與一篇功法、一門神通並不同,一篇功法和一門神通又豈能被稱為一部著作呢?
一部著作裏包含了完整的修行體係與修行理念,甚至還有作者對道的理解與感悟。
李耳說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洋洋灑灑五千言,尹喜執筆記錄,這傳世著作《道德經》就誕生了。
尹喜連筆都帶了,他的準備還真是充足。
在後世,隻要在網上隨意搜索一下,就能看到《道德經》的全文。不過就算是修行者閱讀那《道德經》,也不會有任何感悟,就好像看一篇普通的文章一樣。
《道德經》博大精深,裏麵講述了修行體係,有修行功法神通,還有李耳對道的理解與感悟。
不過這些內容並不是用字表述出來的,而是以一種真意的形式藏在字裏行間的。
李耳口述,尹喜執筆書寫,這乃是第一本《道德經》。那些真意全部附著在上麵,就算是一個普通人看了,或多或少也能有所收獲。
後世的那些《道德經》皆是看了這本《道德經》所書寫的。
那些《道德經》中蘊含多少真意,全看書寫者對真本《道德經》的真意有多少參悟與理解。
甚至還有一些書寫《道德經》的人連真本都沒有看過,寫下來的《道德經》就更差了。
後世《道德經》有千千萬萬,但沒有多少是有真意的。看那些《道德經》,就猶如看普通文章一樣。
如果一個人要是有著極高的悟性,說不定可以透過複製本看到真本。
趙江河看過呂洞賓書寫的《道德經》,那時候趙江河剛接觸修行,雖然有呂洞賓的注解,趙江河領悟的依舊很少。
不過隨著趙江河的修為越來越高,呂洞賓書寫的《道德經》已然參悟,並且還有自己的一些理解。
今日聽了李耳親自口述《道德經》,趙江河才發現自己的那些領悟隻不過是皮毛而已。至於他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有許多地方都是錯的,或者是隻是片麵的理解。
趙江河突然明白了許多,眾人都在修煉神通,將神通符文篆刻在陽神元神之上,從而獲得天地的力量。
道就是道,法則就是法則。
所謂的神通符文隻不過是某些人對道的理解而已,從而道具現成了神通符文。
那些大羅金仙和混元大羅金仙,他們根本就不會去學什麼神通符文,而是直接領悟法則。
隻要領悟了法則,所有的神通隨手拈來。
這法則具現局限了修行者對法則的理解,如果不能跳出法則符文的框架,永遠也無法成為真正的高手。
因為你所走的路隻不過是他讓安排好了的路。
在現實世界之中,他的修為實力雖然還不高,但他畢竟在精神幻境之中有著金仙的修為,對修行者的理解極深。
他打算廢除自己所學的神通符文,用陽神參悟神通,使自己跳出神通符文的框架。
宗一聽了《道德經》,隻見他身體上的氣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不知道宗一究竟領悟了什麼,但可以看出,他的收獲不比趙江河少,甚至有可能比趙江河還要多。
李耳留下《道德經》之後,他們一行人西出函穀關。
出了函穀關,踏上西行之路。
沿路上的景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些城鎮的建築風格也發生了改變。樹木稀少,那些樹木之上的葉子也很稀少,沒有中原地帶的那種茂盛與生機勃勃感。
但也可以看出那些樹木之中看到頑強的生命。
至於建築,全是磚石砌成,屋頂也是呈圓形。
一眼望去,就能看出關內關外的不同。
趙江河說到:“道兄明明不喜尹喜,為何還要將那《道德經》留給他?”
從處事之道可以看出修行之法。
“順應天道而已。”李耳說到:“函穀關內是中土神州,函穀關外是西域蠻夷,當有一門派鎮守神州氣運,以防氣運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