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輔一行人從客棧出來,便朝陳懋府中而行。
由於了卻了心中事,王友已得以放鬆。放鬆下來的王友,很快就察覺到他們雖然被北平軍民擁簇,但北平軍民擁簇的是張懋丞。
而張輔是王友所認知人中,是僅次於殿下的愛出風頭之人。所以當王友發現此刻張輔似乎不介意充當小天師的綠葉,他有些詫異。
洪武二十一年,隻是普通燕王中衛的王友父親,為保護深入大漠深處的燕王,而戰死沙場。同年,王友母親因悲痛欲絕而患病離去。
剛剛十二歲的王友,襲了燕王賜予他家的世襲中衛百戶後,並從此吃住在北平王宮。
在王宮,對軍陣極有天賦的王友在燕王的悉心教導下,漸漸成為了當時燕王三衛中的佼佼者。直到洪武二十三年,張輔的到來,才讓王友這第二變成第三。
大漠不僅物資匱乏,而且天氣極為惡劣。在戰事頻發的大漠,能活著成人,就是勇士。特別是在元順帝帶著殘餘元軍北遁後,大漠中一下子湧入了這麼多張嘴,為爭奪物資的戰爭自然就更加頻繁。
在內地這種不缺物資的生活下,詩文是陽春白雪,精通者可以藉此顯示自己的高雅品味。但在戰事頻發的大漠,若是滿嘴詩文,別人隻會將你當作活在虛幻之中的瘋子。
例如元順帝在大漠顯擺他那才情,作類似深宮怨婦之詩時,大漠那些貴族們隻是弄明白了這敗家子,為何會丟了祖宗的基業?
這阿鬥將精力放在這種閑事之上,又遇到極重軍功的朱元璋。能逃走,撿回一條命,這敗家子已是運氣爆棚。元貴族們心中都如是想。
所以來自大漠的張輔盡管家世顯赫,但一開始在談吐與見識上,他與燕王三衛中那些來自內地的功勳子弟,有著明顯差距。
王友在一開始與張輔相處之時,亦如多數人一樣反感張輔。當時真正與張輔交好的,隻有小王爺朱高熾。但王友對張輔的反感,僅僅是因為張輔無論學什麼,都比之前被稱為天才的自己要好得多。
若不是張輔的祖父與父親都是當代的名將,燕王將張輔的天賦說成是遺傳。妒火中燒的王友當時就不止是與張輔七天一大打,三天一小打。
畢竟天賦源自投胎的藝術,與後天沒多大關係。這多少能讓王友加快接受,張輔在各方麵都比他強。
而且張輔為人豪爽,覺得自己根本無法比過張輔的王友,之後就漸漸與張輔成為了不打不相識的朋友。
他們之所以能成為朋友,也與王友有著直爽的性格與過人的天賦是分不開的。
在王宮長大的王友,不同於那些來自天南地北的功勳子弟,他沒有地域概念。因為在眼裏隻有天下的燕王的影響下,王友也如朱高熾一樣,沒有將天下分為南北、或分為行省之類的地域流。
因此王友也如朱高熾一樣,從沒有去嘲笑過張輔的河南口音等等之類。
隨著燕王管轄的地方越來越大,燕王三衛中不斷湧入更多的功勳子弟,以及不斷來歸燕王的北元將士。但這些人中的朱能、平安等人,就一直與張輔關係微妙……
由於之前張玉打敗過不少明軍將領,而且自張輔祖父李察罕來,他家這三代人就對不尊重他們的元貴族不斷地還以顏色。
種種這些讓心高氣傲的張輔,當時既很難融入勳貴子弟這圈子,也不被來歸的多數北元貴族所接納。
因此張輔在同齡人中,當時除了與他家舊部那些人外,他就隻和朱高熾、王友交好。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張輔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不但獲得了北平行都司上下的肯定,還被譽為大明第一將星後,張輔對王友的感情會遠勝於柳升、陳懋等後來者。
例如在朱高熾、王友以及他家舊部麵前,在多數人麵前顯得沉默寡言、一副生人勿近的張輔不僅會無話不說,有時甚至還能自嘲地開玩笑。
但最重要的是這些年,在張輔領兵的時候,王友一直充當著張輔實際上的副總兵。因此關於這兩人,北平行都司的軍官們都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幾乎可以用形影不離來概括。
這也是為什麼王友一旦有事,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找張輔,而張輔也會二話不說就幫他的本質所在。
此刻,張輔的一句話讓王友從回憶中走出來,張輔對王友說道:“恭友,剛才小真人幫了咱們。待會可別喝醉,咱們晚上還得想法子讓殿下接見真人、教宗、小真人”。
王友回頭看了一眼,正在享受被萬人擁簇的張懋丞。心中已無嫉妒的王友,對張輔回道:“好”。
這時,人小鬼大的張軏笑著對王友道:“友哥,若不是小真人剛才說嫂子與你是良配。就嫂子那容貌,小弟會認為她是狐仙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