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難處(1 / 2)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會有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隻是能抓住這個機會之人,遠比錯過、或放棄、或失敗之人要少。

錯過與放棄這個改變人生的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理解。相對於努力後的失敗,它們不會衍生出各種不同。

人生好比攀登,不少人會小富即安,而滿足於自己現有的高度。但也有人選擇繼續攀登,而隻要繼續向上爬,自然就會爬到分岔口,即遇到是向左還是向右的兩條路時,該如何去抉擇這事。

當然還有第三條路,即安全地從原路退回來。但那些具有冒險精神之人,他們會選擇未知,從而去迎接自己的人生新旅程。

說失敗會有不同。就是說不同的人,在他們人生的分岔口選錯了方向,而墜落深淵。

平安現在就正在麵對,他的人生分岔口。

平安是陛下的義子,之前的路全是陛下為他選的。隻是現在陛下春秋已高,雖說已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但雄心勃勃的燕王,卻在帝國北方風生水起。

平安不僅深知燕王為人,他更明白邊軍的軍費,多來自南方的富庶之地。除非陛下削燕王兵權,否則陛下百年後,燕王必反。平安在心中如此篤定。

陛下不可能會削燕王的兵權。除了陛下最愛燕王這個兒子外,平安也明白現在惟有燕王,才有能力讓北方邊境無虞。自己都能認識到這點,平安自然清楚遠比自己高明的皇上,心中也會如此認為。

而一旦新皇登基,新帝也不可能能如皇上那樣信任燕王。新皇勢必會通過削減軍費,來達到削弱燕王兵權的效果。

而一場五萬人以上的會戰,不算勝利後的獎賞,軍費的單位就是百萬兩銀子。

軍士扛著腦袋在沙場浴血奮戰,自然是為了活得比別人好。若不能活得比呆在家鄉過得優哉遊哉之人好,軍士為什麼要冒著萬死去赴戰場?懂兵的燕王,肯定明白軍士們這人之常情。

說到底,燕王能屢戰屢勝,並非隻是他善於領兵作戰、善於識將。燕王從不欠出征軍士一個銅板,才是燕軍成為常勝之師的本質。

因此隻要新帝削減軍費,平安就認為燕王會反。平安不認為“看到大樹擋路,也要上前去踢上幾腳”的燕王會接受由攻轉守。所以即便這種溫和的削權,平安也認為會逼反燕王。

深知燕軍戰鬥力的平安,在經曆剛才那個噩夢後,他決定之後仍惟燕王馬首是瞻。上有老,下有小的平安,一直認為自己的首要責任是照顧好家人。

若自己選擇與贏麵大之人為敵,一旦兵戎相見,自己的家小豈不因自己的一時衝動而苦不堪言?覺得這樣才是罪莫大焉的平安,決意向母親講明緣由後,並立即進宮向皇上辭行。

平安的老母親雖然之前令平安去赴宴,但聽到平安如是說明後,她不僅當場誇兒子已長大懂事,並立即督促兒子進宮。

平安前腳剛走,平安母親後腳就吩咐府中管家,去準備一大家子遠赴陝西的行裝。平安的老母親,她此是已是一刻都不多留於京師,這個是非之地了。

七月二十八日,張輔成婚後的第一天,也是一萬兩千名騎兵前往興和之日。

辰時整(早上七點),北平燕王宮前殿廣場已有朝陽斜射下的陽光。此刻萬事都好,隻是微風中帶著一股酒臭與汗臭交融的味道。

昨天軍士都有參加他們總兵的婚禮,見部分軍士喝了不少,擔心已然酒醉的軍士出去會闖禍,張輔就直接令他們睡在地下。好在此時不是寒冬臘月,他們沒有一個人因此受涼。

燕王不介意這股味道,對此,他早就習慣。再登上臨時搭建的高台,俯瞰著底下的千軍萬馬,已是豪情萬丈的燕王大聲言道:“始皇帝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爾等將要前往之地,就是秦時的九原郡”。

雖知底下多少軍士對曆史不甚了解,但見到他們多數人一副摸不著頭腦的樣子,燕王多少感到有些掃興。

燕王又道:“父皇也如秦始皇一樣,將大部分天下賦稅用於犒賞為帝國征戰的軍士,繼而讓我們享受著榮華富貴。但咱們是否也能如秦軍一樣,給予陛下一個帝國”?

軍士從自己的衣食住行,要比與自己官品一樣的法務、政務係統之人要好,就不難判斷到燕王說天下稅賦多半用於他們,確實屬實。因此,軍士們此刻異口同聲地大聲回道:“能”!

“但隻有服從軍令的勇士,才配得上這榮華富貴。”說到這,原本和顏悅色的燕王,神情威嚴地接著道:“凡臨陣不敢向前者,斬;搶首級,而亂軍陣者,斬;臨陣不聽軍令,自以為是者,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