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天子(1 / 2)

血色殘陽之下,朱元璋正在仍有積雪的城牆上,俯瞰著正準備晚上賞花燈的京師各色民眾。

縱觀曆代王朝的更替,總是逃不過富有階層對平民階層的土地兼並——貧富兩個階層的矛盾激化——失去田地的農民,為了活下去,被迫造反——天下大亂——天下一統,得以重新洗牌後的天下,社會矛盾緩和——富有階層開始新的一輪對平民階層的土地兼並……這種循環之中。

社會矛盾激化,歸根結底地說,就是富有階層從平民階層身上拿走了太多東西。想要長治久安,就是不僅得讓富有階層克製貪念,還得在社會利益分配中,讓出一部分利益給平民階層。

大道理誰都會講,可是真要輪到從自己身上刮油水,誰都會有抵觸心理。

對人性認知極深的朱元璋,也正因這種認知,他之前才會發大精力去製定強製性的秩序,即《大明律》、《大誥》。

朱元璋認為隻有高懸的利刃,才能讓人不得不去控製自己人性中的惡。

為了維護《大明律》的不可侵犯,朱元璋就連觸犯《大明律》的兒媳、女婿都能賜死。對那些利用手中的權力與影響力,去兼並小民田地的臣子、以及那些改朝換代後隨即又改換門庭的士紳,朱元璋又怎麼可能會客氣?

四大案,殺了十五萬無視國法的官紳。這對那些秉承著“與士大夫一起治天下”理念之人來說,很難接受。但對朱元璋來說,他覺得這再正常不過。

他耗盡心血製定的《大明律》,是用來治天下的,不是拿來當擺設的。

既然這些官紳無視他的《大明律》,那他們就得承受無視《大明律》的代價。

朱元璋知道天下不少士紳,不僅說他不願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且一直在懷念對他們寬鬆的大元。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朱元璋想不出任何理由來讓這些無寸尺之功的士大夫,來共治自己冒著萬死打出來的天下?

而且朱元璋一直認為這些嘴上仁義道德、背地兼並小民土地之人,就是導致大元覆滅的罪魁禍首。這句“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朱元璋既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想的。

這種認識的朱元璋,他怎麼可能會對這些官紳假以詞色?更何況朱元璋出身於貧民,無論是在本身的立場上,還是感情上,他對底層百姓的認同都遠高於官紳。

所以哪怕是在這十五萬貪官的數字後麵,再加一個零,朱元璋仍會舉起白刃。朱元璋絕不會如前朝末期那樣,去放縱這些官紳。

至於那些為大明立下功勞的功臣,朱元璋自認為對他們已仁至義盡。

首先朱元璋已經給了功臣們,與他們功勞匹配的地位與賞賜。而且功臣們一開始的犯錯,朱元璋在給予特赦的同時,他也有規勸。

但有些人就是屢教不改。若是不殺,那作為天子的朱元璋,豈不是隻能任由著這些人無視他製定的國法?就憑著自己是君,他們是臣這點,剛硬的朱元璋就已是萬萬不能接受。

再加上為大明長治久安,計。朱元璋便將這些不再聽他話,硬要騎在平民頭上作威作福來顯示自己高貴、以及兼並小民田地的找死之輩,一一送上斷頭台。

對政務係統的再三整頓,留下的基本都是朱元璋認為能做事的官員;再加上他在《大誥續篇》中明確規定:但凡有官吏下鄉擾民者,鄉間有德的老人,可以率精壯將官吏拿赴來京……

對這位從最底層開始的天子來說,他一直想成為的是,讓大明傲然存於世間的天子、讓大明多數人過得好的天子。至於其餘那些,朱元璋並沒有太放在心上。

基於此,大明老百姓的生活,怎能過得不好?

大明百姓不傻,他們看得出在官老爺們與他們之間,天子是偏向他們的。所以在他們的心中,當今聖上自然是聖明的。隻是平民這種稱頌,不能上被士大夫壟斷的青史……

看著熙熙攘攘的京師,看到多數百姓的喜笑顏開,此時的朱元璋,心中生出一股巨大的成就感。

這時,朱元璋的耳中傳來了一陣跺腳聲。

朱元璋聞聲看去,見是不到二十的錦衣衛劉三在跺腳。他笑著道:“劉三啊,朕這年齡都沒感到冷,你怎麼就要跺腳取暖”?

一臉絡腮胡子的劉三,恭敬地回道:“俺老家北平雖然冷,但不是京師這種濕噠噠的冷。聖上是天子,有天的庇佑,自是百毒不侵。俺一個凡人,怎能跟有大氣運的聖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