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隨機應變(1 / 2)

徐凱率軍從雲貴高原趕至華北平原的這一路,軍隊並沒有做太多的休整。再加上朝廷調撥費(安家費)尚隻給了一半,徐凱清楚地了解到,這支因連日急行軍而疲憊不堪的軍團,已有怨言。

能做到官拜左軍都督僉事,徐凱肯定是極為聰明之人。

他之所以在安家費未給足的情況下,就率著三萬大軍去激進地急行軍?是徐凱知道現在四處要用錢,所以他體諒朝廷難處。

再加上朝廷允諾進入河北地界,並將安家費補齊這承諾下,徐凱才會在這種萬分危急的局勢下,去急行軍。

而且徐凱不僅知道張玉,他還了解張玉的底細,所以徐凱不認為自己會遇上張玉。

若是覺得會遇上張玉,徐凱知道哪怕是自己最細微的遺漏,會被張玉放大,而導致其趁虛而入。更何況在此時,軍中還存在著安家費還沒給齊,這種軍中大忌……

一句話:生活優渥、上進心極強的徐凱,並沒有找死的傾向。

徐凱是認定了張玉不會首先對付自己,才會如此兵行險招。

徐凱認為張玉此時,應該與燕王在遵化(今唐山遵化縣)一帶。即便與燕王分兵,徐凱判斷到張玉,應該是在真定(今石家莊正定)一帶,對付大將軍耿炳文。

更何況之前兵部尚書齊泰有說,大將軍耿炳文在河間駐紮的三十萬大軍,是在北方經常與韃靼、瓦剌、兀良哈交戰的精銳。

而且現在河北(北平)行省之民,盼朝廷大軍前去平叛之心就如同居住於久旱之地的百姓盼望甘雨來臨……

徐凱就連這三十萬大軍,實際多是屯田之兵的事情,都不了解,就遑論其他了。所以他無從分析到自己所率的雲貴騎兵,才是張玉眼中首先要解決的“硬骨頭”。

軍中以勝敗論英雄,所以徐凱對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張玉之前指揮的戰役,也曾極為透徹地研究過……徐凱清楚張玉每次作戰的第一個目標,通常是他認為的硬骨頭。

如王保保在洪武一年,麵對四路大軍,他先是去挑釁徐達,在徐達堅守不出之時,他又去挑釁傅友德……;在後來的嶺北之戰,王保保寧願放棄根據地西域,也要先集中兵力在漠北與大將軍徐達的中路軍決戰……

正因為徐凱清楚:王保保行軍作戰向來是先集中優勢兵力,向敵最硬的那塊骨頭下手。而徐凱又認為自己遠不如魏國公、穎國公這兩位傑出的軍事家,所以才導致徐凱有了張玉應該不至於放著大將軍耿炳文不顧,而首先會對上自己的這種判斷。

其實吧,張玉就是王保保。不僅徐凱心知肚明,在大明都指揮以上的高級將官這個圈子中,都不是什麼秘密。

這些高級將官們,之所以都將此事,對部下秘而不宣。是高級將領們知道張玉現在的身份,是由先帝禦定。自己若是去說三道四,會被人說成自己在否定先帝禦定之事,這樣的話,將領們擔心會被部下或其他人認為自己不忠。

因為若部下認為自己不忠的話,極可能導致部下對自己不忠;而且在這個時代,“忠”既是世間公認的第一美德,更是所有王公大臣希望自己身後能得到的諡號。

在權衡利弊之下,將領們不可能去推翻先帝的定論。這就導致了張玉之前的身份,在這個天下,隻有少數人才知道。

不過於徐凱來說,他之所以現在不去提張玉之前的身份,除了上述這個原因之外,徐凱還知道他這些南方的部下,不僅與王保保無冤無仇,而且這些多是漠北後裔之人甚至對王保保有著景仰之情。

徐凱能理解這種景仰。至於部下們對王保保的景仰之情,會不會發展到讓他們陣前倒戈?若是之前,徐凱敢肯定說不會。

在此刻冒著北風,從山東德州進入到河北衡水,徐凱突然生出一種被食物鏈頂端狩獵者盯住的感覺。

莫非是預感?在徐凱的軍事生涯中,之前這種讓他惴惴不安且說不清,道不明的預感,曾讓他數次死裏逃生。

還是內心恐懼在作祟?徐凱一直清楚若是麵對張玉,即便是正常的情況,自己也將是九死一生。

懷著這種惴惴不安之心,徐凱首先發現的是衡水的堅壁清野……然後從偶爾遇到的零星當地人,從躲避的當地人眼神中的仇恨,讓徐凱判斷到自己是進入了類似麓川那樣的敵境,而並非是齊泰所說順應民心地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