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的曆史中,有過這麼一位隱藏的高手,曾以一人力敵吳國過最精銳的戰將合力。
三國演義中,在劉繇手下任職的太史慈追擊孫策,眾人不敢相隨,僅一將:“太史將軍真英雄也,吾願同往。“
之後,太史慈與孫策大戰五十合,不分勝負。太史慈佯輸詐敗,引孫策追趕自己。就在孫策和太史慈酣戰,並且從神亭嶺上打到另一平坦地帶的時候,程普等十二員鐵騎竟然沒有跟隨自己的主公。
也就是,那位曲阿將憑一己之力,生生將孫策的將領們攔了下來。僅憑一己之力,就能將東吳當時的十多位猛將攔下,是什麼武力,大家可想而知。
呂布堪稱三國戰神,曾大戰三英,因力衰而退,可這位將硬是力抗十多位猛將的狂轟亂炸,他是呂布再世一點都不為過吧!
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又有多少英雄埋滅在曆史長河翻滾的浪花裏?
……
再劉繇聽笮融之言,將六萬大軍屯紮在零陵城外的神亭嶺下,欲背靠城牆,以逸待勞,與孫策決戰。
孫策於嶺北下營。兩軍對恃,準備來一場決戰。
此刻的劉繇軍中,有一校尉名叫王凱,乃已故荊州刺史王睿的兒子。與孫堅曾有殺父之仇。
當年身為荊州刺史的王睿本是長沙太守孫堅上司,在與孫堅一起平定零陵、桂陽的叛亂時,雙方意見不合,偶有爭執。
於是,孫堅在北上會盟討伐董卓時,便率大軍前來荊州。
王睿聞知有軍隊到來,登樓觀望,並派人詢問這些兵來茨意圖。孫堅的前部回答:“我們長久奔波在外。勞苦不堪,所得的賞賜,還不夠做衣服呢!這次來,不過是想請您開恩,再賞些財物。”
王睿信以為真,道:“這有何難,我做刺史的,難道還會吝嗇嗎?”
當下傳令打開庫藏,讓兵士們自己進去,看還有什麼東西可資用度。
等到來兵湧到樓下,王睿才發現了孫堅,忙問道:“士兵們自來請求賞賜,孫府君怎麼也在這裏?”
孫堅回答:“奉使檄文,特來取你的首級。”
王睿又問:“我犯了什麼罪?”
孫堅回答:“末將也不知道!”
王睿再問:“使檄文何在?”
孫堅回答:“末將並不清楚!”
王睿還想問,孫堅不耐煩地打斷適:“不必再問!自己死,還是我來?”
王睿最後被逼走投無路,為了保著族了,王睿吞金而死。
王睿死了之後,孫堅並沒有放過王睿的家人,全家二百多口慘遭滅門,隻有才十二歲的兒子王凱躲在地窖裏逃過一劫。
待孫堅走後,王凱從地窖中爬出,看到的是昔日的親人全遭橫死的場麵,傷心欲絕!尤其是女性親人被淩辱至死的場麵,更加讓王凱悲憤不已。
埋葬好親人之後,王凱離開了荊州。機緣巧合下,卻遇上了結伴出遊的楊彥和童淵,楊彥和童淵試過王凱的賦,便收下了王凱做為關門弟子,並悉心傳授其戟法。
童淵閑著無事,也將槍法和箭法相傳。王凱賦過人,又非常刻苦,武藝學得非常紮實。二老常在一起:“若無王嵩,此子武藝當為下魁首。”
本來武藝學成的王凱正欲護送二老去師兄王嵩的長安養老。卻剛好聽仇人之子孫策又來奪荊州,便執意辭別師父楊彥,來到荊州找劉繇投軍,欲找孫策報殺父滅族之仇。劉繇甚愛其才,拜為校尉。
孫策屯兵神亭嶺北後,召來地方百姓問道:“附近山上有漢光武廟否?”
土人答道:“有廟在嶺上。”
孫策道:“吾夜夢光武召我相見,當往祈之。”
長史張昭道:“不可。嶺南乃劉繇寨,倘有伏兵,奈何?”
孫策道:“神人佑我,吾何懼焉!”遂披掛綽槍上馬,引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等共十三騎,出寨上嶺,到廟焚香。下馬參拜已畢,策向前跪求道:“若孫策能於江東立業,複興故父之基,即當重修廟宇,四時祭祀。”
祝畢,出廟上馬,回顧眾將道:“吾欲過嶺,探看劉繇寨柵。”諸將皆以為不可。孫策不從,遂同上嶺,南望村林。早有伏路軍飛報劉繇,劉繇道:“此必是孫策誘敵之計,不可追之。”
王凱上前一步道:“我願前往哨探,見機行事!”
劉繇點頭同意,並再次吩咐心行事。
王凱接了劉繇將令,立即披掛上馬,綽戟出營。
王凱單人獨騎出營,混在進進出出的斥候中,並不怎麼引人注目,待潛行至山上,才被孫策等人發現。王凱並不打話,策馬就往前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