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張雋義掛帥征河內
趙雲和戲誌才還沒趕回河內郡,張合已經對河內郡展開了進攻。
在趙雲去長安議事期間,河內軍團的代理主將是晏明。
袁紹軍隊的異常調動,也引起了代理主將晏明和河內現任太守杜襲的高度重視。
晏明將河內的五萬兵力分散屯紮在汲縣,共縣,朝歌和懷縣一線。
讓晏明沒想到的是,袁軍主將張合探聽到趙雲和戲誌才赴長安未歸,立即發動了對河內的突襲。
張合從黎陽出發,十萬大軍直赴汲縣,由於晏明錯誤的分兵防禦策略,汲縣隻有曹性和郝萌的的一萬守軍。
曹性一麵安排百姓往懷縣撤退,一麵加固城牆,做好堅守汲縣阻擊袁軍的準備。
首先來到汲縣的是張合的先鋒史渙。史渙領一萬大軍,通過二急行軍,來到汲縣城外10裏下寨。
曹性對郝萌道:“袁軍遠來疲憊,可乘其立足未穩,以騎兵襲之!”
郝萌道:“汲縣隻有兩千騎兵,敵眾我寡,恐怕吃虧。”
曹性道:“無妨,我願兩千輕騎急襲,敗他一陣即回!”
於是,曹性留下郝萌守城,自己則帶兩千騎兵出城急襲史渙。
史渙營寨尚未立好,但見汲縣方向灰塵滾滾滾而來,知是大隊騎兵來襲,連忙下令以槍陣迎擔
但曹性的騎兵迅疾如風,史渙的槍陣尚未立好,曹性已經帶人殺進了袁軍之中,雙方陷入了一場混戰。
史渙見曹性勇猛,使親自上陣攔著曹性廝殺。兩人鬥了二十餘合不分勝敗。
曹性見急切間難以取勝,便詐敗而走,不與史渙纏鬥,專挑袁軍兵將砍殺。史渙見狀,對曹性緊追不舍。
曹性見史渙果然中計,乘史渙追殺時不及提防,取強弓在手,連珠三箭射向史渙射去,第一箭被史渙躲過,第二箭射穿史渙左臂胳膊,第三箭直奔史渙麵門而來。史渙低頭躲箭,頭盔被一箭穿,鋒利的箭矢在史渙頭皮上劃出一道血槽!鮮血順著額頭流向眼睛,讓史渙幾乎不能視物。史渙圈回戰馬落荒而逃。
曹性射傷了史渙,又縱馬舞刀向史渙追去。史渙的副先鋒焦英攔著曹性廝殺,戰不三合,被曹性一刀斬於馬下。
袁軍兵敗如山倒,四處奔逃,曹性領兵追殺約五裏路,斃敵千餘人,遠遠看到張合主力漫山遍野而來,曹性才領兵退回汲縣城內。
並州軍首戰告捷,士氣大振。
張合領著大軍隨後而來,收攏史渙的敗兵之後,直抵汲縣城下,仗著人多,下令立即蟻附攻城。
但是在汲縣因靠近袁紹的黎陽,屬於河內郡的邊界城市,其城池早就改成了棱堡模式。
袁軍在棱形城堡下死傷千餘人,卻連城頭都沒能登上。
憑借棱堡的強大防守能力,曹性的一萬守軍得以在汲縣堅持了一整的時間。
懷縣的晏明,擔心曹性兵力不足,又趕緊率二萬人馬前來救援汲縣。
狡猾的張合早就派人盯著懷縣晏明的一舉一動。晏明的軍隊一出城,張合便接到了消息。
張合親率三萬人馬前去攔截,兩軍在途中相遇。晏明人少,自身武藝也不敵張合,被張合擊敗,退往朝歌。
曹性得到晏明退往朝歌的消息後,趁夜從汲縣突圍,也退往朝歌與晏明會合。
朝歌不同於汲縣,朝歌是座大城。
朝歌曾是商朝的都城,武王伐紂後被廢棄,但其城池猶在。
其城牆高約10米,頂寬約130米,基厚約150米,城垣東西寬4裏,南北長6裏,城周20裏,總麵積24平方裏。
頂寬130米!!
光這個數據,就可看出朝歌城的不凡。
除此之外,朝歌的地勢也是非常利於防守——其城東有淇河為險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
所以要攻打朝歌,隻能從南北兩路攻打。對張合來,其實隻能從南攻打朝歌城。
張合連攻兩,根本就攻不上城頭。
而晏明的三萬大軍憑借朝歌高大的城牆,也是攻不足而守有餘。
郭圖向張合獻計道:“朝歌城急切難下,而趙雲隨時都可能從長安返回河內。時間緊迫,不如分兵一部圍堵朝歌,然後再派出幾支人馬先行攻取其它各縣。”
張合覺得有理,便采納郭圖之計,一邊虛張聲勢“圍困”著朝歌的主力,一邊卻暗中分兵攻打修武,獲嘉,武德三縣,盡被攻破。
恰好此時趙雲和戲誌才也趕到了懷縣,戲誌才一看戰場態勢,大呼失策。
戲誌才對趙雲道:“我軍兵力本就不足,又四處分兵,焉有不敗之理!如果當初晏明集兵汲縣,張雋義就不敢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