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袁紹令名士陳琳撰寫討曹檄文,發布下諸侯,號召大家一起討伐逆賊曹操。
許昌的曹操,在趕走袁紹的使者之後,
也感到壓力山大,畢竟袁紹可不是一般的強,綜合實力比自己大了不少。曹操日夜操勞,白忙於軍政,夜晚安慰人妻,終於支持不住,頭風發作,臥床不起。
檄文傳到許昌時,曹操正叫了太醫在給自己治病。曹洪將檄文傳給曹操,曹操打開檄文一看,但見上麵寫道:
“蓋聞明主圖危以製變,忠臣慮難以立權。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
曹操讀完袁紹的討曹檄文,覺得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連頭痛病都好了,從床上一躍而起,問曹洪道:“此檄文是何人所作?”
曹洪道:“聽是陳琳所寫。”
曹操道:“怎麼開頭一段,與當年討伐陶謙時,王嵩向我施壓時,私下裏發給我的檄文如此相似?”
曹洪也奇怪道:“確實如此,開頭一段幾乎完全一樣,但是後麵的內容,比王嵩的檄文,措辭更加犀利。”
曹操有些擔憂地道:“該不會是王嵩與袁紹結盟了吧?”
陣群道:“目前沒有這方麵的消息。但是,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如今袁紹強大,王嵩又怎麼會幫助袁紹呢?
所以,我認為可能是當年王嵩寫給主公的檄文,有流傳到袁紹的幕僚那裏。”
曹操又問:“此檄文何人所做?”
陳群道:“袁紹的主薄陳琳。”
曹操哈哈大笑道:“有文事者,必須以武略濟之。陳琳文事雖佳,其奈袁紹武略之不足何!”遂聚眾謀士商議迎擔
許昌城中文武百官聽袁紹起兵伐曹,都各懷心思,有主戰者,有主和者,也有暗中高興者,有心中惶恐者。
朝會之上,大家都議論紛紛。太中大夫孔融道:“袁紹勢大,不可與戰,隻可與和。”
陳群道:“袁紹無用之人,何必議和?”
孔融道:“袁紹士廣民強,如許攸,郭圖,審配,逢紀皆是智謀之人,顏良,文醜勇冠三軍,張合,淳於瓊,韓猛皆世之名將,豈可袁紹乃無用之人?”
曹操接口道:“紹兵多而不整,許攸貪而無計,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郭圖諂而無略,此數人者,互相攻訐,不能相容,必生內亂。顏良,文醜乃匹夫之勇,餘皆碌碌無為之輩,縱有百萬,何足道哉?”
百官盡皆默然,無人敢逆了曹操的話。
於是,曹操令李典守好泰山郡,令於禁守徐州。將曹仁,夏侯淵,樂進等大將調回曹操身邊,然後親率二十五萬大軍,進黎陽,拒袁紹。
曹操進入黎陽之後,距袁紹大軍八十裏下寨,各自深溝高壘相持不戰。
袁紹手下謀士不和,各有辭,各有道理,令袁紹心中疑惑,不敢冒然進兵。這一拖就是一個多月。
在這相持期間,曹操得斥候探知,袁紹的親軍,有約二萬人皆著並州軍特色的鋼甲和鋼刀,心中驚懼,問陳群道:“莫非王嵩與袁紹聯合或支持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