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楊懷出發之後,關羽正準備隨後跟進,斥候來報從江州方向又過來了一支軍隊。
關羽忙讓人查探,卻是法正的兵馬,原來法正見叛軍內訌撤退,便帶著一萬郡兵尾隨叛軍而來,路上雖被龐統伏擊了一次,因法正見機得早,損失不大,便又從後跟來,剛好在符節與關羽遇上。
法正與關羽相見之後,得知孟達、楊懷前去追擊龐統了,便對關羽道:“孟達二人絕非龐統對手,此去追擊龐統,恐有大難!”
關羽道:“我曾苦勸二人,奈何二人執意要去“立功贖罪”,才允他二人前去。他二人臨去之前,我曾反叮囑二人要謹慎從事,想來應該不會有事吧?”
法正道:“孟楊二人求功心切,功利之心擾了心智,便會“隻見其利,不見其害”。此去必出差錯,恐怕凶多吉少。”
關羽沉思良久,也是心懷不安,便對法正道:“要不,我這就下令招回二人?”
法正搖了搖頭道:“我有一法,可擒龐統,隻是若用此計,則孟楊二人必遭大敗。”
關羽一聽,忙問計將安出。
法正道:“我年輕時曾與父親經商,走過一條路可直通茅台縣(即現在茅台酒產地,貴州茅台鎮),此路雖偏辟難行,不利大軍行進,卻勝在路程較短。將軍可遣一員大將帶數千精銳,趕到茅台縣堵著龐統退路,再遣一大將率大軍步步為營,遠遠跟著龐統的叛軍。待叛軍到達茅台縣時,前後夾擊,龐統必為將軍所擒。”
關羽道:“即然此計可成,為何不召回孟楊二人?”
法正道:“我們需要有人拖著龐統至少一,才能抄路趕到茅台縣並從容布置。”
關羽默然不語,難以決斷。
法正見關羽猶豫,便道:“孟楊二人慣於投降背叛,想來危急之時,必然再次投降龐統。應無性命之憂。”
這話就得有意思了!什麼槳慣於投降背叛”?什麼槳再次投降應無性命之憂”?
這就是暗示關羽幹脆以這種不忠不義之人為誘餌,去釣龐統這條大魚了!
關羽被後缺成黑社會的神拜了幾千年,就是因為關羽是忠義的化身。其本身自然是最恨不忠不義之人。
於是乎,關羽眼神一眯,道:“既然如此,那就但願孟楊二人能全身而退了,其妻子我當善養之。”
法正為孟楊二人默哀三秒鍾:人還沒死,老婆孩子就被關羽預訂了。
於是,關羽接受了法正的計策,決定不再管孟達、楊懷二人,並以二人為誘餌拖著龐統的行軍速度。
然後,關羽親領五千精銳,帶上壓縮幹糧,多帶箭矢和火油瓶,由法正帶路,從路快速運動直插茅台縣。
而李勇則做為第二梯隊,帶一萬人馬攜帶大量輜重物資,也是走路趕往茅台縣以為後援。
閻行則率剩下的三萬多人,步步為營,遠遠地跟在叛軍後麵。
隻有孟達楊懷的三萬人馬,一路緊跟叛軍,積極求戰,與吳蘭的後軍交戰數次,打得叛軍“丟盔棄甲,抱頭鼠竄”。孟達楊懷越打越來勁,慢慢地警惕心也放鬆了。
剛開始時,每次遇到險要地形,孟達都會派出哨探仔細探查,幾次之後,就隻是隨便粗陋地探查一下了事。因為一直沒遇到埋伏而且打得叛軍丟盔棄甲,楊懷便認為叛軍已經喪膽隻顧逃命不敢再戰,於是,即使遇到險要山穀,孟達、楊懷也隻是略做哨探,便長驅直入。
龐統見時機差不多了,便在一個山穀中設伏,去頭掐尾,堵著兩端,將孟達、楊懷的中軍約一萬餘人堵在了山穀之鄭
孟達楊懷見山穀兩端被巨石和重兵堵死,便往兩側山上衝殺,因山坡陡峭,叛軍占據有利地形,居高臨下以石塊滾木阻擊,使得孟達、楊懷衝殺多次都不能殺上山去。
而此時龐統並不著急,在將孟達楊懷困在山穀後,龐統就讓吳蘭先去殺散那些被截斷在穀外的軍隊。
孟達楊懷被截留在穀外的援軍因無人統領,被吳蘭殺得大敗而回。
吳蘭殺散穀外的唐軍之後,再回到兩側山上,將山穀中尚存的六千多唐軍圍得嚴嚴實實。
這時,劉循出現在了山上,對孟達和楊懷喊話道:“孟將軍,楊將軍,別再徒勞了,沒有人會來救你了。你留在穀外的軍隊都被殺散了,關羽的軍隊還在十裏之外,我隨便找個穀口就能堵他一。放下武器投降吧。”
孟達與楊懷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劉循又喊話道:“我知道你們投降王嵩是無奈的,隻要你願意回歸我軍,一切都好商量。”
孟達與楊懷互相對視了一眼,一齊擲劍於地,跪拜磕頭道:“少主寬宏大量,我們知錯了,願為少主赴湯蹈火,萬死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