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將倭島更名為銀群島(1 / 2)

漢朝時期的日本,還正處於彌生時代。伴隨著渡來饒移入,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了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

光武帝時期,日本的使者辛辛苦苦到了洛陽。他們的目標就是,讓漢朝給自己起個國名,他們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還帶來了他們的貢品,就是一些獸皮和一些魚幹,雖然是寒酸零,但是光武帝沒有責備他們,畢竟他們當時,隻是一些蠻夷,朝貢是什麼意思都不懂,光武帝讓人就製造了一枚金印,上麵寫著“漢倭奴國王印”!

到了漢末這個時代,日本四個大島上共有上百個國,每個國也就是幾千人口,上萬饒國家在當時的日本就是大國了。各國之間內戰頻繁,正處於處於軍閥割據時代。

此時的勢力比較大的是本州島上近畿地區的邪馬台國,其大王就是卑彌乎女王。因卑彌乎女王擁有漢朝賜與的金印,被三十多個國共推為主,成為當時本州地區勢力最大的軍閥集團。

……

在王嵩的蓄意推動下,王恒帶著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地來到了倭島的九州島上,在九州島上執行了慘無壤的“反人類”的滅絕政策。連續一個多月的屠殺,將九州島上的倭人幾乎殺得幹幹淨淨。

不過,認真起來,在九州島上其實也沒多少人,頂多也就十萬隻倭人左右。以十萬大軍殺十萬隻倭人土著,大部分漢軍將士都沒有開張。

在將九州島上的倭人屠戮一空之後,王恒帶兵北上,從下關港口進入倭島本州。

然而,當王恒進入倭島本州島時,邪馬台女王卑彌乎已經派人前來乞降了。

之前王恒進入九州島時,由於信息的落後,位於本州島上的卑彌乎並不知情,而且九州島也不是邪馬台的勢力範圍。等到卑彌乎接到消息並討論出對策時,王恒已經在九州島上打完收工了。

卑彌乎得知王恒在九州島搞大屠殺,頓時嚇壞了,一邊給下轄的三十多個國下達聚兵的命令,一邊派人向唐軍乞降。

但是,由於雙方語言不通,王恒在賈詡的慫恿下,以不通語言為由,殺了邪馬台國的使者,而後繼續揮師北上。

在進入下關後,首先遇到的是一個隻有五千多饒國叫長門國,長門國不敢抵抗,舉國投降。

王恒在賈詡的慫恿下,對於身材過份矮者一律屠殺之,而對於身材稍高的,則俘虜看管起來用來為奴挖礦或耕種。

過了長門國後,沿海岸線再往北,就是石見國了。

這個石見國是王嵩特意叮囑過王恒的,因為日本最大的銀礦就在石見國,名叫石見銀山。

古代的日本,曾經是盛產金銀銅的地區,其中最多的是銀礦。在16世紀後期,位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礦是當時的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銀礦,日本因此成為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產銀國,以至於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產自日本,日本也因此被明朝人稱呼為“銀群島”。由此可見,石見銀山銀礦之豐富。

進入石見國之後,王恒將十萬大軍散開找礦,在十來的尋找之後,終於找到了後世著名的石見銀山!

全軍將士都沸騰了,他們再次見證了他們的皇帝陛下的“神通”——這個地方有銀礦,這個地方果然就有銀礦,而且是露的豐富銀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