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皇宮,禦書房中,王嵩接見了兩個須發皆白的老頭,一個是王允,一個是蔡邕。
“陛下,西王和東王都獨領一軍,立下不世殊功,在軍中聲望日隆,這對太子未必是好事啊!請陛下三思。”話的是王允
這老頭自從被王嵩從長安救出來之後,就沒在王嵩的官府中就職,先是教了幾年書,然後陪王景到益州,為王景出謀劃策大殺益州世家士族,再然後聯合管寧和邴原,勸王嵩正式認祖歸宗。平常不顯山不露水,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舉足輕重。
在王嵩做了皇帝之後,王允又被王嵩請出山來,王嵩讓王允做了宗正,也就是太原王氏皇室宗親的族長。
此時的王允,已經有73歲了,這在漢朝這個時代已經是高壽了,不過擅長養生的王允依然精神矍鑠,健旺得很。
王嵩上前扶著王允,又看了看同樣須發皆白的老嶽父蔡邕,笑了笑道:“皇叔和國丈今聯袂而至,就是為了太子之事麼?”
蔡邕道:“陛下,子無家事,恒兒雖然也是老臣的外孫,但老臣也不讚成王恒今後再繼續掌軍。”
王嵩笑了笑道:“兩位長者得也有道理,其實,這件事情朕早有安排,西王遠在西域,不會影響到太子的權威。東王的征東元帥一職,隻是個臨時的職位,回京之後就不再領軍了。”
王允道:“話雖如此,但兩人功勳太多,並非好事,須防被有心人利用。因此,陛下應當想法讓太子多立功勳才是。”
王嵩想了想道:“兩位所擔心者,莫過於太子現在的軍功不及西王和東王罷了。其實這並不難。如今下未平,朕今後讓太子多立戰功便可。”
王允道:“陛下能這麼想,老臣就放心了。臣這次來,還有一事要向陛下請旨。”
王嵩道:“皇叔但無妨。”
王允道:“陛下現在已是皇帝,家當有家之威,臣請陛下修太廟,封宗親。”
原來……這才是王允今來的目的!
這老狐狸,真是人老成精了。
之前王允也有提過這件事,但王嵩一直擔心宗親勢力過大,而遲遲沒有做出任何改變。
怎樣處理室室宗親的事,直接關乎一個國家的存亡,這個問題必須妥善解決才校
漢朝的“七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都是宗親勢力過大而導致的。
而最奇葩的是明朝,明朝的宗親人人享受優厚的俸祿,由於又不能參政,整日無事可做,便拚命似的娶妻生子以此來換取更多的俸祿,到了明朝末年皇室宗親的人數已經龐大到有百萬餘人。
這些人除了每年可領取優厚的俸祿之外,還利用手中的特權肆意圈占土地。就以宗室雲集的河南來,僅開封城裏,宗室們就有七十二家田產,號稱“中州地半入藩府”。大批自耕農流離失所。
以嘉靖年間的標準看,養活一省的宗室藩王,朝廷就要花去至少二百萬石米糧。而明初開國時,朱元璋發動收複遼東戰役,二十萬明朝大軍長途遠征,也不過花去了一百二十三萬石米糧。
明朝哪怕少養一個省的宗室,明末平定“流賊”甚至抗擊清軍的錢糧,基本就全有了!從這個意義,大明王朝,就是被這群宗親蛀蟲,活活給吃死的。
所以,如何處理宗親之事,確實是關乎社稷之存亡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