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很好的想法,那些老虎們,是該放到戰場上去磨練一下了。”
王嵩欣慰地道:“我們唐國不缺少名將和猛將,但這些名將和猛將大都已經到了四五十歲了,是時侯將重點放在第二代人才上了。”
頓了一下,王嵩又問道:“泰兒可知漢朝人才選拔製度的一些弊端?”
王泰道:“漢朝所用的舉孝廉製度,弊端很多:
其一,以官舉士、權操於上,百姓不得參與、民意無從體現。察舉對象多為官宦子弟,出身和家族勢力占據主導地位,很多真正有才之人無人推薦。
其二,儒生們為了入仕,故意造假,沽名釣譽以抬高身價。往往所舉之人並非真才實學,而真正有才之人又不為人所知。”
王嵩點零頭道:“民間曾有歌謠道:“舉茂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更有歌謠道:“舉孝廉,濁如泥。舉良將,怯如雞”。這些都是察舉製度弊賭體現啊。
而我唐國,自從大舉籌辦學堂以來,對官吏的選舉大都有通過考試這一道關,平民百姓子弟做官的機會多了很多,但歸根結底依然是承襲了漢朝的察舉製度。還是有很多弊賭。我唐國的官員選拔製度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接下來,王嵩向王泰介紹了隋唐時期的科舉製度,但與之不同的是:不使用八股文製,也不能是隻考儒學,而應該是分學科取才。
分學科取才,也就是後世講的“不可因人設崗,而應以崗定人”的用人理念。人才也是一個市場,需要遵守市場經濟的規律。
……
王嵩將這種人才選拔製度跟太子講而不是跟大臣們講,是有自己的考慮的。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這個製度影響太大。這個製度會對世家士族的利益造成很大的影響,現在的朝中大臣們大部分是出自世家,如果此時推出這個政策,必然很難推行下去。
所以,這種製度,還得等全國統一之後才能推校現在跟太子講,隻是讓太子做好準備。
……
翌日早朝,王嵩下旨:任命太子王泰為征南元帥,帶兵十萬,出征安南等西南諸國,目標是將西南諸國全部滅了,納入唐國以郡縣管轄治理。
隨行的大將除了廖化和曹性之外,全是一幫“老虎”。臨行之前,年輕的將領們通過一番比試,武藝最好的竟然是孟獲!而許儀和典滿稍次之。但論到聰明機智,兵法戰略,又以管寅為最強。
為了確保王泰的安全,王嵩又將典韋和許褚也派去給王泰做保鏢。
……
下朝之後,王嵩又讓去獨找來皇弟王凱,對王凱道:“朕沒有忘記十五年前向皇弟許下的諾言,你……去找周泰吧,跟他一起,去將當年的恩怨做個了結吧!”
王凱痛哭流涕,拜謝而去……
……
宣德六年(公元210年)秋,太子王泰率軍十萬以長安出發,經益州往南到達永昌郡(今雲南省),然後向南橫掃安南(今越南)等諸國,悉數滅其王族。
此時孫權並未全取交州,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仍在士燮手鄭
交趾、九真和日南這三郡,就是在現在的越南境內,因地勢易守難攻,被士燮死守得以保全。
士燮見到王泰的唐軍到來後,立即向王泰投誠,將交趾郡交給王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