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的話,也不會這麼多年過去了,農業稅方麵的收入不增反降了,要知道過去這麼多年裏,可耕地的麵積可是持續增加呢。
通過各種方式的減稅、補貼,也是大唐帝國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同時刺激農村經濟活躍度的的重要手段。
農業稅方麵多年沒有增加,但是大唐帝國的財政收入卻是年年增長,而且增加的幅度還非常大,這自然是因為工商業的發展。
除了來自於農業的稅收外,剩下的財政收入自然是來自於工商業了,工商業的稅收包含了眾多稅種,比如鹽茶特別稅、關稅、企業所得稅、企業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印花稅等等超過一百多種稅種。
其中的企業所得稅乃是重點!
本來關稅也不少的,但是大唐帝國為了鼓勵海外貿易,采取的是低關稅,而且如今大唐帝國的貿易,主要是以出口貿易為主,進口的都是一些原料,數量其實很少。
因此,企業所得稅就成為了重點!
但凡是在大唐境內從事工商業,甭管你從事什麼行業,隻要是經營活動都得交稅。
所以企業經營好不好,賺不賺錢先不說,但是稅務局肯定是有稅可以收的。
得益於國內的工商業發展迅速,這工商行業所貢獻的稅收所占據的財政收入比例,也隻從早年的百分之二十,再到三十,再到五十,然後是到如今的百分之五十五左右。
實際上根據財務部的統計,如果從全部稅收來統計的話,其實來自於工商業方麵的稅收比例會更大,可以達到百分之六十幾。
但是實際操作的時候,因為大量地方普遍采用減免稅收的政策來吸引企業落戶、投資,所以很多工商業的稅收是沒能收上來的。
比如大名鼎鼎的臨高漁業工業區,這個以漁業發展而聞名的工業區,一直都是采取優惠力度非常大的招商政策,除了國家政策外,人家地方財政甚至敢直接返還大部分的稅收給企業。
臨高漁業工業區算得上是比較極端的工業區,其他城市不會搞的這麼極端,但是多少都會有這種情況。
這種情況下,其實帝國是損失了一部分稅收的,但是這也是發展過程中所必須做出的犧牲!
對於很多地方而言,如果不以稅收優惠等各種優惠作為吸引力,資本根本就不會跑過去建立工廠,同樣的條件,他們為什麼不去上海?而非要跑到你這個窮地方來投資?
為了地方發展,帝國裏的所有地方官府衙門,都是一門心思的向中央申報優惠政策建立各種工業區,而帝國中央為了扶持地方發展,有時候也是不得不批準。
如果不是因為這些損失了大量稅收的話,工商業所貢獻的稅收,至少還能夠再提高百分之三十以上。
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帝國給予豐厚的各種政策,國內的工商業也不可能發展的如此迅速。
宣平十六年有一億元的財政收入預算!
如果是按照帝國最近幾年嚴格控製財政收支,財政支出預算不會多也不會少,大概也是在一億元,而且極大的可能性會一億元,留出部分作為財政盈餘。
但是今年,財政支出預算卻是達到了驚人的一億一千萬元,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出現高達一億元的財政赤字,這樣的財政赤字,在往年幾乎是不可看見的。
然而多出了財政赤字的前提下,軍方所獲得的軍費總額卻是和往年持平,內閣各部門的行政費用基本上也是和往年差不多。
然而今年的財政支出預算,一共也就九千五百萬兩銀子,也就是說,在今年財政支出預算達到一億一千萬的情況下,包括軍費在內,以往的眾多預算比例卻是相對應下降了。
那麼多出來的錢都用到什麼地方去了?
這多出來總數達到一千五百萬元的財政預算,全部都將會用於水利建設。
大唐帝國的君臣是被今年的黃河-淮河大規模洪澇給嚇怕了,死傷數千人,受災人口達到千萬之巨,經濟損失就更不用說了,最保守估計也是超過五千萬。
他們擔心今後再發生類似的大規模洪澇或者旱災,所以不管是李軒還是禦書房的那些大臣們,都是下了決心,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把水利設施搞好。
為此,他們不單單把今年增加的財政收入填進去了,還準備發行高達一千萬兩銀子的國債。
而這些錢,無一例外都會用於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水利設施建設的。
這麼多錢砸進去,李軒就不信搞不好水利建設!
13928/2752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