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鹹陽城李通古狼心再起 易水莊钜子軻巧救真龍(上)(2 / 3)

桓齮這招移花接木果然奏效,他此言一出,那嬴政果然轉了頭問起那李斯來:“李斯,既然桓齮如此抬舉你,那你意下如何?”

李斯深知桓齮這招移花接木顯然是想讓把自己推上風口浪尖,可他方才一直一言不發正是早就料到嬴政和桓齮的心思,所以桓齮的這招移花接木正好中了李斯的下懷,於是他清了清嗓子不動神色道:“大王,如今我大秦已經兵強馬壯,還有桓大將軍這樣的統軍將才,所以微臣認為東進之舉業已成熟。”

那桓齮本以為李斯也會借機推搡,可哪裏知道李斯居然直接迸出這樣的話語來,確實讓他大吃一驚,如此嬴政必定讓他掛帥出征,到時候自己將吉凶未卜。想到這裏,他已是後悔莫及,可是自己方才的話語已是覆水難收,所以再後悔也沒用了。

“哈哈,好,既然丞相也認為時機成熟,那麼丞相認為此次東進討伐哪國較為合適?”嬴政又反問起李斯來。

“微臣以為當今之勢,伐楚為上策。”李斯不緊不慢從容而道。

“什麼!楚國?”桓齮還以為自己耳朵聽錯了,因為這楚國是這四國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國,如果伐楚,則勝算難料,於是立刻提出質疑道,“丞相,這楚國乃四國之中的強首,而燕國則是四國之中的弩末,為何弱燕不伐而伐強楚?這可是與丞相當年‘滅韓而恐六國’的主張自相矛盾啊。”

“桓將軍,今非昔比,當年列國均強,而隻能先伐弱,如今我一秦獨大,若能伐了楚國,那麼其他三國自然聞風喪膽,不戰自降,那豈不是省去了諸多財力物力?”李斯振振有詞道。

“嗯,不錯,丞相言之有理,就依丞相之見。”嬴政聽了李斯這番話語,對此也極為認同道,於是便轉移目光至桓齮道,“如此,桓將軍能否受依重任?”

這一問可把桓齮問心慌了,這秦國雖說已經今非昔比,然則這楚國國富民強、輜重富足,楚家項氏更是名震天下,想要平複楚國則猶如火中取栗,必然驚險萬分。桓齮自然不敢隨意接下那嬴政的諭旨,於是便有意推諉道:“大王,不是莫將不敢接下此任,隻是楚國國富民強且才德之輩輩出,莫將恐有所力不從心。”

“大將軍不必擔憂,這一點本相亦早有所準備,於是便替大將軍想好了應對之策,希望能替大將軍分憂。”哪裏知道這李斯早就下好了套,就等桓齮往他的套裏鑽了。

“哦?丞相果然深謀遠慮,有何妙計快快道來。”這嬴政一聽李斯早就有應對之策,自然萬分高興,急忙讓那李斯道出原委。

“大王,當年王翦王大將軍雖然在伐趙上有所損失,但當年趙國久攻不克,是其使出離間之計誅殺了趙國名將李牧,才得以攻克趙國國都邯鄲,亦是功不可沒。所以微臣以為其乃一員不可多得的將才,而且微臣還聽聞其子王賁乃是一員虎將,讓其一起上陣輔佐桓將軍,則可以為其父戴罪立功,如此則既可以解了桓將軍力不從心的憂慮,又可以重新讓王氏父子替大秦效力,豈不是兩全其美之策?”李斯不緊不慢,其中利害被其分析的頭頭是道,表麵上看上去則是無懈可擊。

“好!哈哈哈,”果然,李斯這番有條不紊的剖析深得嬴政的讚賞,隻見嬴政哈哈大笑道,“果然是絕佳之策,原來李丞相早已成竹在胸,難怪寡人風聞街頭小巷皆傳言愛卿素有‘李半仙’之稱啊。”

“大王過獎了,老臣隻不過是殫精竭慮,日夜為大秦計議而已。”李斯頓首假裝自謙道。

“李丞相過謙了,”那嬴政一邊誇讚那李斯,一邊又轉過頭來對那桓齮道,“如此桓將軍應該無憂了吧?”

“這…既然李丞相運籌帷幄,大王重托在身,莫將自當為大秦拋頭灑血,死不足惜!”桓齮自知中了那李斯的陷阱,但麵對嬴政這番質問,卻也不好再多說什麼,隻能啞巴吃黃連,硬著頭皮用些慷慨之言應了下來。

“好!既如此寡人就命你為伐楚大將軍,王翦為副將,王賁為先鋒,領藍田大營十萬精銳,即刻啟程取那楚國都城鄢郢!”

鹹陽,李丞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