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因為可能會遭遇戰鬥,這些車輛駕駛室的頂部是可以推開的,人員可以站在座位上對外麵的目標進行射擊,在平時駕駛時也可以站在座位上對遠處進行觀察,車體後部是木製的大型敞篷車廂,可以直接裝載各種貨物。同時車廂也有封閉式的設計,裏麵甚至還可以連接蒸汽管道接合暖氣片供暖,這種封閉式車廂主要是作為救護車和遠距離人員運輸車輛來使用的,過冷的環境會對士兵造成嚴重的損害,因此保暖成了最大的需求。
有了保暖要求的車身,這就對工業委員會製造車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裝載人員的人員輸送車輛,裝載貨物的貨車以及特殊工程車輛,根據不同的車輛就不得不設計好幾套不同的車身,這讓張元覺得非常頭疼。但是在討論會上空軍的袁振力提出了一個讓張元覺得很尷尬的解決辦法,就是直接生產不帶車廂的底盤,底盤和發動機布局采用相同的配置,可以進行批量生產,而車輛的上層結構則根據需求去進行設計與生產,例如乘坐人員車廂、貨車車廂等,這樣能夠快速地對車輛底盤先進行生產。並且車輛底盤已經確定的情況下,隻需要單獨設計上層車廂,這樣不會影響車輛生產速度和整體進度。
車輛廠對於使用螺旋推進器車輛的生產經驗此刻雖然算不得很成熟,但是怎麼也生產過好幾輛了,經驗畢竟還是有點,因此單獨生產統一標準的車輛底盤並不會太耗費工時。就以陸戰隊使用的標準兩棲支援車來說,總生產工時大約是在七萬小時左右,不過由於元老院的工業生產采用的是流水線和標準化生產,因此通過組合後大約是一千小時左右,由於采用的是六缸柴油機,因為柴油機生產失敗率很高,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生產工時。在車輛廠生產這些機械化車輛采用的是流水線作業,又是三班倒,因此能夠最大化保證車輛生產效率,在所有零件都到位的時候,車輛從總裝線上線,可以保證一天三輛到四輛車的產量。
現在的車輛底盤由於簡化了生產,因此減少了差不多七百工時,所以一天的產量能夠到達六到七輛左右。當然,一切都不能想當然,生產車輛這種嚴肅的事情上來說自然更不能這樣。兩棲車的底盤組件可不少,車輛大梁、大型貨車專用變速箱、蒸汽機、鍋爐、無縫耐壓鋼管,傳動軸傳動鏈條、螺旋滾筒與大型的五人駕駛室,這些部件都要由不同的工廠進行批量生產,例如車輛的大梁與螺旋滾筒,都是由五金廠進行加工生產的,蒸汽機和鍋爐則是由東方港鍋爐廠與鑄造廠進行生產,無縫鋼管則由創建不久的無縫鋼管廠進行生產,駕駛室則直接交由車輛廠自行生產,此外還要由重工業實驗室專門對變速箱進行生產和測試,當然也不能少了玻璃廠生產的鋼化玻璃。
這些部件有大有小,生產工藝大多都比較複雜,生產時間自然是不一而足,這個七萬工時雖然看起來誇張,但是卻也不足為奇。其中不少複雜部件一天也生產不出一套來,所以工業部門此刻每天都在焦頭爛額地對各自負責的部件生產進行調配,準備進行第一次大規模車輛生產。
這些螺旋推進車輛和陸戰隊的兩棲車雖然原理完全相同,但是卻又根據需要進行了改動。原本的兩棲車車底是兩個螺旋滾筒進行推進,在近幾次演習中爆出了滾筒大小不一致,浮力不均勻或者螺紋磨損而導致推力不足的情況,車體在原本就起伏不已的海浪中或者高低不一的灘頭行駛時往往會莫名其妙地亂轉向,或者車體失去平衡,嚴重時甚至出現過翻車的現象,造成車輛人員損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每側隻使用一個螺旋滾筒,所有重量隻集中於一側滾筒時加上海浪的推力,自然會讓車體不平衡,因此新的螺旋推進車輛采用了每側兩個總共四個滾筒的設計,而且由於車體後部裝載貨物或者更多人員,主要重量會集中在車體後部,因此車體後部的滾筒不僅比前部的滾筒更長和更寬,上麵還使用了彈簧鋼進行減震以減少車輛行駛時對乘員與貨物的顛簸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