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柴火危機(1 / 2)

富坪村裏的糧食庫存真的不多,至少支撐不到讓村民們安然無恙的度過這個冬。

南方多丘陵——這是地理名稱,在南方甭管多大或者多的丘陵都稱作“山”、“嶺”。富坪村就坐落於一座山中,距離最近的一個村子有好幾十裏,平日裏以摩托車作為聯係交通的工具。

很少有南方人會想到在某一會遇上交通工具無法使用的情況:縱觀全國的地麵交通工具,摩托車、自行車等兩輪式騎行載具論起方便程度來誰也不服誰,而其它的載具若是對這兩位“爺”有丁點不服……估計會被它們聯合起來噴個狗血淋頭。

就好比上下班高峰期,怒路症犯的最多的始終是汽車駕駛員,最悠哉遊哉的要數兩輪載具了:駕駛員騎著它們在車流職見縫插針”,隻要有條容得下人身軀通行的道,騎手們就有的是辦法從中穿插過去。

不過換做是冰雪地的氣,就容不得這些肉包鐵的玩意猖狂了。╮(??ω??)╭

在這個機械作物已經取代了大部分人力勞作的時代,富坪村搞運輸的工具依舊很“生態化”:板車——又名人力車(區別於舊時候的黃包車),具有造價低廉、適應各種地形、拉貨方便、結實耐用等優秀“品質”。

富坪村因為處於丘陵地區(還是腹地)的緣故,村子所屬的範圍內並沒有多少適合耕種的土地。

南方的水田不同於北方的旱地:北方相對地形平坦,各種田可以攏在一起,統一耕作、收割。播種機、收割機等現代農業機械就是為此發明的。

而南方凹凸不平的地形注定了無法實行大規模農業生產,但南方人多、糧食需求量又大,盡管人們在幾千年的歲月裏不斷探索著解決耕地問題的良策,依舊無法改變耕作問題:什麼叫精耕細作?就是因為田,不得不花費更多的精力來打理,以期它的長勢喜人一些。

一塊水田的麵積大的不過十來畝,的甚至不到一畝,即便南方的耕田機已經因地製宜縮體積到摩托車大了,在有的耕田裏依舊無法痛痛快快的轉彎……這麼的一塊田耕下去,賺的錢連柴油費都抵不消,還不如用人力呢。

由此看來,南方的水田,既不能大規模耕作,也不能機械化作業,糧食收成好不好全靠農民伯伯的辛苦勞作。正因限製條件太多了,人們發現無法從耕作條件上作出建設性的調整,就把目光轉到了生產效率上:能否以一畝土地種出三畝乃至十畝的糧食?

功夫不負苦心人,雜交水稻終於經袁老爺子改進並推廣了,南方糧食生產無法滿足需求的困難也因此被克服了。(此處應該有掌聲。)

為何我們隻“雜交水稻”,而不“雜交麥”?可不就是這麼個理兒嘛。( ̄ー ̄)

而富坪村這地形、這交通、這位置……就算是再信心滿滿的扶貧幹部在實地考察過之後也隻能打消解決該村糧食生產自給自足問題的念頭:有些問題是無法被解決的,就像是唯物主義哲學中,關於解決矛盾的錯誤觀念一樣——有些矛盾是無法解決的,隻能緩解。

就像讓這個人均耕地麵積不到一畝的村莊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這無疑是強行解決矛盾的錯誤做法。要知道,人均耕地麵積不到一畝是什麼概念?華夏人均耕地麵積都有1.5畝,這是結合了所有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得出來的數。農村人口那部分就不了,然而城鎮人口……絕大多數城鎮人口擁有的耕地麵積應該是零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