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看著狼遠去,俞大叔緩緩道出,末了又補上一個問句,“這出自《道德經》哪一章?”
“第五章。下一句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能理解嗎?”
“如果我們剛才救了那頭鹿,就違背了這句話的意思。”
俞大叔露出讚賞的目光,又道:“你知道嗎,我一直懷疑你是某個世家的子弟。這一年來,你還沒有被我的任何問題問倒過,這可不是一個尋常人家的孩子能做到的。”
“不定還是某個世家呢。”
“那你去了庠序後,可要混出點名頭來,這樣不定不用你去找,你的親人自己就來找你了。”
“那要是仇人找上我了呢。”
“嗯……那你就回大源,我保著你。”
“得了吧,世家裏多得是君子境和大賢境修士,撇開這兩境的修士不,你在士人境麵前能撐幾息?”
“夠了夠了。”像是被戳穿了痛處,俞大叔的臉稍稍紅了幾分。
兩人各自沉默了一會。
“你知道嗎,在鄉庠的入學試中獲得乙等,就能領到一筆獎賞。”俞大叔像是不經意地道。
但方宇知道他這句話的意圖。其實不用他,方宇也知道這個事實。
李大嬸患有一種怪病。
此病無創傷,無感染,外表上看不出任何問題,但患病者時不時會五髒六腑皆劇痛不已。
大源村的不遠處,便是桐縣縣城。俞大叔帶李大嬸去過桐縣,花了好些銀子找過幾個一境醫修,他們看了看,都是靈力紊亂,需要由二境後期醫修出手調理才能治好。
修士封聖前共有四大境,世人普遍采用文聖孔子提出的劃分標準,依次為:
一境為庸,二境為士人,三境為君子,四境為大賢。
每一大境下又分三階,也有各自的名謂,簡稱的話就是前中後三期。
桐縣隻有一位二境後期醫修,但是俞大叔打聽後方知,光是就診費就要足足五百兩。
在神州,一文銅錢可以買兩個包子,一千文稱為一貫錢。一貫錢的價值等同於一兩銀子,十兩銀子的價值等同於一兩黃金。
按照地球上的物價來換算話,一文錢大概是四塊錢,一兩就是四千塊。一般而言,二兩銀子就足夠尋常人家生活一個月之久。
五百兩就相當於五十萬塊,俞大叔光靠打獵為生,也沒太多積蓄,自然是承擔不起的。更別之後若是吃些什麼藥物,會再耗去更多銀兩。
方宇曾見識過一次李大嬸發病的樣子,她疼痛得一夜未眠,整晚都在輕聲哀嚎著。按照她的話來,就像是有無數隻老鼠在體內橫衝直撞,用齧齒啃咬每一寸內肌。
自方宇蘇醒後,李大嬸便待他如親生兒子一般,甚是疼愛,他又如何忍心看到她遭受那般痛苦。
羅家是村中的大戶,羅叔原先給方宇開的價格為每日五十文,已經是存了救濟李大嬸的心在其中,如今更是加了二十文,自然是讓方宇不勝感激。但他為羅有餘教了半年書,也隻是攢下了幾兩銀子,距離那遙不可及的五百兩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