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即將到來的鄉試,是橫在他眼前的一個機會。
鄉試的直接目的是為各國選拔修煉人才,中試者能得以進入鄉庠修習兩年。鄉庠在每個縣城都有,又分上庠和下庠,下庠隻有通過鄉試才能進入,且應試者的年齡須在十六至二十之間。
上庠則對過齡之人開放,同樣需要一些條件才能進入。
考入下庠是成為修士最快的方式,因為會有聖位降下靈氣,直接入道。
當然這並非唯一成為修士的方法就是了。
鄉庠之上,是隸屬於一州的書院,同樣也需要考試,難度更高,但沒有年齡限製,能進入書院的修士都是一州之中的佼佼者。而在書院之上,是隸屬於一國的太學,其中學子可謂個個都是國之棟梁,優於常人。
鄉試分文賦二試,各自有甲乙丙丁四個等第,能否通過考試取決於兩科綜評。
文試,以考察和封聖者有關的知識為主,包括稱謂、功績、經典之作等。
賦試,便是依靠特定的靈寶,對修煉賦進行的一項測試。
俞大叔當初就考入了下庠,但可惜不是修煉的料,始終沒能有大長進,如今已四十多歲,也不過是堪堪從入道之初的體階突破到了命階。
鄉試由七國統一舉行,並由一尊聖位擔任主考官。並且按照慣例,聖位考官的作品是必考的。
幾日前才有消息,今年的聖位考官便是昌黎伯韓愈。而他的經典之作,包括《師》、《獲麟解》、《進學解》等,方宇不僅要自己重新溫習一遍,也要督促羅有餘全部掌握。
“乙等不算什麼,我可盯準了那甲等呢。”方宇出言回應俞大叔,信誓旦旦,“如果能爭來魁首之名,想必獎賞會更豐厚吧。”
“是。當年我入試時,魁首因為拿了一甲一乙,直接獎了八百兩銀子,無人不知。”聽到方宇的豪言壯語,俞大叔的憂愁消散了些,“我承認你所知甚多,比我認識的所有人都來得知識淵博。可甲等也不是那麼輕易就能考出的。桐縣庠序在閔州已經處於上乘,依舊是四五年才能出一科甲等,還基本都是那四家的子弟。”
方宇知道俞大叔的四家,指的是紮根在桐縣的四大豪族。他兩先前討論提到的世家,大多為聖位後人,剩下的那些勢力較大的隻能稱為豪族。
“沒事,包在我身上。不定我連賦試也能奪來甲等。”方宇拍拍胸脯。
“你可別太托大了,不是我打擊你,桐縣曆史上還從未出過雙甲。”
“那是我出世得太晚了,否則定然在縣誌上留下濃厚的一筆。”
“想得還真美。”
兩人一同笑起來。
之後再沒見著中意的獵物,俞大叔隻得帶著方宇簡單地捉了兩隻山雞,一人一隻拎著回了家。
色漸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