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變成了“鹹魚”,青少年變成了青年後,就會失去鍾靈毓秀般的天資。客觀的看待世界不代表要放棄以“我”為中心的態度,如果自己都放棄了,還能指望別人對你有信心嗎?而通常來說,能夠以“我”為中心的人,都會有著特殊的氣質。當然,這裏的以“我”為中心並不是盲目的自大,盲目的人是看不清“我”的。
所以,在進入青少年的叛逆期前,少年的身上必須有一層切實有效的保護。這層保護會讓少年擁有更強的抗衝擊能力。即便認識到了世界的浩瀚與強大,這層保護也能讓少年在海嘯般的衝擊中頑強的站在原地,而不是在海嘯的衝擊中盲目的抓取那些遠在天邊的救命稻草。
這層保護,便是每個少年都應該擁有的小世界。一個以“我”為中心,依靠鍾靈毓秀的天賦資質,在被世界過多浸染之前構築起的小世界。少年人在知識儲備上無法與青年相比,在見識和社會閱曆上也無法與青年相比。但與青年相比,少年更像是天地鍾愛的“天才”,青年則更像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天才”未必會對社會有用,“人才”未必會被天地鍾愛。父母希望自己兒女變成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人才”,而不是如同梵高那種受天地鍾愛,三十多歲就在抑鬱中自殺的“天才”。
少年天才雖然在知識和閱曆上無法與青年相比,可他們卻有著成年人無法了解的天賦。對於少年天才的天賦,並不僅僅是一句“高智商”就可以解釋的。在高智商的背後,隱藏著成年人難以理解的秘密。這有可能是生物進化的秘密,也有可能隱藏著一些屬於奇跡的存在。成年人希望利用科學和邏輯來描述世界,但卻對意外和未知茫然無措。而少年,那些在成年人看來什麼都不懂的“小屁孩”,卻往往能夠感受到成年人感受不到的東西。
每個少年都有屬於自己的小世界。隻不過,自然形成的小世界大都脆弱而殘缺,而且還會在外界和長輩的影響下逐漸被崩潰瓦解。就像是一個個美麗的氣泡,被少年歡喜的吹大,輕飄飄的飛上天空,卻最終在升空的過程中爆裂。
小世界是一層保護層,可以保護少年在成長為青年的過程中,保留下鍾靈毓秀的資質,不至於失去屬於“天才”的特質。
隻是,小世界該如何構造呢?從兒童到少年,這個階段的人類知識儲備不足,邏輯能力不足,社會閱曆也不足。對於少年而言,要想構築小世界就不能采用成年人按部就班的建模方法。因為少年的小世界充滿了奇跡。而奇跡,則是無法用邏輯來推測的。少年人的小世界不需要嚴密的邏輯,也不需要太多的知識量。他們需要的,隻是不斷強化的“我”。有了足夠強大的“我”,不管少年還是成年人,就會自然而然的擁有特殊的氣質,乃至是氣場。而在這種氣質和氣場的影響下,以“我”為中心產生的“非我”和“未知”就會因為“我”的強化而凸顯出來。即便是同樣的話,有著強烈氣質和氣場的人說出來,也要比普通人說出的效果要強許多。
強化“我”,讓“我”變得足夠強大了,少年在叛逆期接受的強大衝擊也就會變得不會如之前那般的難以承受。而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也可以借助獲得的更多的外界的信息,來調整自己的小世界,讓自己的小世界變得更有邏輯更加嚴謹,以此來對抗外界的衝擊力,最終將自己的小世界保留下來。
手牽著手,左哲從睿雅身上感受到了構築起完善小世界的少年的自己。完善的小世界讓左哲在步入青年後擁有了超越常人的實力,展露出了超過普通人的潛力。
但是,這真的是左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