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與西化的關係,這是爭論了近一個世紀之久的老話題。爭論的焦點無非是現代化是否等同於西化。一種意見是二者可以劃等號,即“現代化=西化”,另一種是持否定態度。筆者認為這兩種看法均有偏頗。以筆者之見,二者從哲學上分析實際是共性與個性或普遍性與特特殊性的關係。現代化是人類社會各國家各民族的必由之路,隻不過有早有晚而已。這種必由之路的根本動因力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歸宿,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集中體現。但由於各國各民族存在曆史發展、社會文化背景、政治經濟結構等諸多因素的差異,因而不能不呈現出多元性,即特殊性。西方國家與東方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然有種種的區別。西方國家現代化即所謂西方化是現代化的具體體現,二者即有等同部分,又有差異部分。同樣,東方國家規代化也是現代化的具體體現,既有共性,也有異性。
現代化除了上述一般共性意義的概念外,更多的是特指東方規代化。在這種情況下,上述二者關係就變成了東方國家現代化與西方國家現代化即西化的關係,人們討論的焦點實際上主要在這裏,而非前者。但人們往往將這兩種關係混為一談,因而往往越說越混亂。
“東化”與“西化”關係,依筆者之見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麵。一方麵是二者的聯係。這種聯係是多方麵的,甚至往往等同。(1)東方國家現代化的源頭是西方,西方是原生型現代化,東方則是後發型現代化。即東方的現代化來自西方的現代化,沒有西化的現代化,很難有今日東方現代化。離開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教育、市場經濟、競爭意識等諸多因素,古老的東方國家也將難以突破前現代化的樊窩。(2)西方國家已實現的現代化目標,諸如經濟繁榮,政治民主、精神文明,恰恰是東方多數國家所追求的目標。(3)在如何實現現代化的某些具體措施、政策,甚至某些戰略和體製等方麵,西方現代化也往往是東方國家實行現代化進程中學習或借鑒的楷模。從上述這幾種意義上說,“現代化二西化”之說未嚐不可。但這種說法隻能限製在這種有限製性的意義上,絕不可以超越這個界限。
東方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關係,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方麵,即二者的區別。我們不同意所謂“現代化二西化”的說法,更不同意“現代化=全盤西化”的說法。原因有四個方麵。
1.現代化既然是全人類社會發展普遍性規律的體現,那麼它就不隻是西化國家的專利品。著名社會學家維利稱現代化是“普遍性的社會溶解劑”,意即西方國家可以實現現代化,東方國家同樣也可以實現現代化,僅僅是早晚的不同,而非能與不能的問題。
2-西方現代化與東方國家現代化是雙向互相學習與融合的過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方國家現代化在表現上或從時間順序上是源於西方現代化,但西方國家現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源於東方。沒有指南針的發明,怎麼可能有新大陸的發現,又怎麼會有西方國家航海的迅猛發展;沒有印刷術和造紙術的發明,怎麼會有西方的文藝複興運動高科技和教育的發展;沒有火藥的發明,又怎麼會有今天的火箭、衛星和宇宙飛船。
3.東方國家追求的現代化目標、標準盡管與西方現代化在總體上有一致之處,但由於時代的變遷與價值觀等方麵的差異也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汙染問題、能源利用問題等過去在西方現代化並不是什麼問題,但現今卻成為人們普遍重視的問題。就是在經濟、民主、文化三個大的目標上也會因國因地而有不同特色,不可能千篇一律。在現代化具體標準上,如人均收入、城市標準、各種工業產品產量等均與過去有一定差別。
4.東方國家現代化的發展模式,即具體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道路、體製、政策等,與西方現代化有著重要的差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本質上的區別。如東亞國家的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政治上的威權主義政體,文化上倡導儒家傳統與價值觀等,均有驚於西方。在實踐上,凡照搬、照抄西方現代化模式,其害無窮。拉美國家是第三世界國家中現代化起步最早的國家,但由於原封不動抄襲西方現代化經驗,盡管走了近一個世紀的路程,結果成效甚微,甚至落後於起步比它晚2/3世紀的東亞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這種不按國情照搬的例子,在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在解體後的俄羅斯比比皆是。這一點應該說是“西化”不等同於“東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