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東亞模式總結(1 / 3)

這裏講的東亞模式是指包括日本、亞洲“四小龍”和東盟國家在內經過戰後近半世紀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的模式。東亞模式英文為East Asian Model(EAM)。所謂“模式”(英文為Pattern或Model),是指某一或某些國家或地區在實行現代化道路過程中對政治、經濟體製及戰略等的選擇。根據這一不夠成熟的定義,對於模式的分析應當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諸多方麵的廣泛內容。目前國內外學術界把東亞模式的分析和概念僅限於經濟方麵顯然是不全麵的。東亞各類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一,文化背景也各異,但由於其發展存在著共同或相似的特征,故作為統一的模式分析。

亞洲金融危機引發了國際和國內學者對東亞模式的重新思考與深入探討。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粉碎了“亞洲模式。”美國《外交》月刊說的更加明確:“亞洲金融危機證明美國經濟模式正確”。在國內,盡管對東亞模式持支持態度者居多,但也存在較大爭議。無非三種論調:(1)否定論。認為東亞金融危機進一步證明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克魯格曼早已頂見的東亞奇跡和東模式的終結或破滅。

(2)調整論。認為在信息網絡化時代東亞模式滯後,亟待發展調整,以新型模式取而代之。(3)肯定論。認為東亞模式經過金融風暴考驗後將再現輝煌。如何客觀全麵分析與評價東亞模式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這不僅關係到今後對這一地區經濟前景的正確估計,也關係到整個東亞地區各國包括中國在內今後發展道路和發展戰略的抉擇。

第一節 東亞模式的考量方法

在考量東亞模式的是非時,應該曆史、全麵、比較地去評估。

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出現或存在諸多模式,最有影響的莫過於西方歐美模式,如美國模式、英國模式、德國模式,這些模式均經過上百年的發展而逐漸成熟。在其發展成長過程中也曾經曆過無數次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直到今天這種危機也時而出現。就在幾年前,即1992年,英國還發生了金融危機。但似乎並沒有人說西方歐美模式終結了,甚至也很少有人指責西方模式的種種弊端。人們都很清楚,任何發展模式都不是完美無缺的,特別在其形成發展初期階段會出現種種問題。隻有在總結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這種初級模式才不斷成熟發展。即便已被認為是成熟的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要不斷進行革新、整合,一成不變的模式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與西方歐美模式相比,東亞模式不論從形成的時間看,還是從東亞國家和地區成熟程度上看均是處於初期階段。從時間上看東亞模式形成至今不過短短30年,有的國家才十幾年。有人把金融危機前的東亞發展稱之為“第一代東亞模式”,把金融危機後的東亞發展稱之為“第二代東亞模式”。從地區上看,隻有一小部分國家和地區才能名符其實稱得上東亞模式,大部分隻能說正在處於模仿階段,有的根本與東亞模式本身沒有關係。在東亞模式剛剛開始形成的第一階段或初級階段,不僅不能要求它盡善盡美、完好無缺,而且應該看到它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諸多問題。東亞模式可能要經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七代、第八代模式,一代會比一代發展、成熟,這是合乎曆史的發展規律。西方模式如此,東亞模式也應如此。不能用西方現代已經發展若幹曆史階段熟透了的模式標準來套用或衡量東亞剛剛起步的極其不成熟的現存模式,應從思維方式上拋棄曆史唯心主義。美國前勞工部長馬歇爾1998年3月18日發表文章說:“如今,傲慢自大正在困擾著美國政治、經濟界領導人,使他們錯誤地認定:美國的模式是解決世界經濟的萬能良藥。而有效比較學習法的奉行者則清楚不過:這樣的靈丹妙藥根本不存在。在特定情況下確有取得成功的基本法則,但其中第一要素莫過於靈活多變,適應性強。”馬歇爾先生的說法應當是對那些喜歡以西方的標準,特別是“美國模式”的標準來對東亞模式說三道四,無端指責東亞模式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從而全盤否定東亞模式的某些西方人士的一種最好回答。

東亞模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模式,它受製於時空條件的變化。任何一個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也會逐漸變異,有的可能過時,有的可能部分過時。但無論何者,都要肯定其曆史功績,並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加以整合、調適,使之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再好的模式也要隨著時空的轉換進行不斷的調整。東亞模式就其總體而言,並沒有過時。它實際上僅僅是發展的初期階段,就像早期歐美發展模式一樣,它的生命力將會存在和延續許久。但就其模式中的某些方麵,不適應時代的變遷,需要整合,甚至舍棄,均屬正常現象,無可厚非。不能因這次危機就斷言說,東亞模式已經過時。再好的模式也不能保證你一定獲得成功,它的成功尚需要外部時空條件。“同樣的模式能夠讓你成功(過去),也能讓你失敗(現在與未來),因為條件變了,保持成功的新條件還沒有被創造出來。故這個模式不存在了。此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道理。所以,一切成功經驗的總結都不能忽視外部的作用和條件的變化。”

我們以東亞國家“出口導向戰略”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出口導向戰略一直是東亞經濟模式中重要的內容之一,有的人甚至把它與東亞模式等同起來。這一發展戰略曾給東亞國家帶來整整10年(20世紀80年代)的繁榮,但是這一戰略的成功是有條件的。當時實施這一戰略的國家比較少,多數發展中國家都熱衷於“進口替代”,而發達國家的傳統產品市場有很大的容量。因而,日本、“四小龍”等首先選擇“出口導向戰略,充分利用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發展本國(地區)經濟。但是這種有利情況,對20世紀90年代後的東亞國家已大為削弱。因為隨著收入的增長和傳統產品的份額下降,傳統產品的市場相對縮小。同時,發展中國家相繼都在實行”出口導向戰略“這時,東亞國家出口增長不僅僅受到發達國家影響,也受諸多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對手的競爭,使東亞國家出口麵臨越來越不利的局麵。東亞金融危機與此有一定關聯。為了彌補這種戰略的缺陷,就需要培育國內市場,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同時發揮作用。但是,如果以為”出口導向戰略“已經過時,完全放棄這一戰略並進而否定東亞模式而采用”進口替代戰略,顯然是因噎廢食的做法。

根據東亞各國和地區在東亞模式成熟的程度,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四類:第一類日本。日本可算作東亞模式的源頭,雖然就模式的發展水平而言,相對比較成熟,但由於日本已是發達國家,它的發展模式已走過幾個階梯,已遠遠超過“四小”模式的範疇。因而可以不把它作為東亞模式的典型。實際上它是一種介於東亞與西方兩種模式之間的模式。它在金融危機中所出現的問題在更大程度上是自身的特殊問題,不能簡單把日本的問題歸結為東亞模式問題。第二類“四小龍”。其中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是典型的比較成功的東亞模式,而韓國也曾被誤認為是典型的成功模式,但金融危機的實踐證明,它的發展模式有重大缺陷,應加以調適、整合,有些則應舍棄。第三類東南亞其他國家。其中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屬於東亞模式中半成熟或不成熟的仿效國家,印尼則是東亞模式中出現問題最多的國家。金融危機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是這些國家。第四類越南、柬浦寨、老撾、緬甸等,基本上還未進入東亞模式角色。這次金融危機雖然波及這四種不同類型的國家和地區,但主要受害者或重災區是在第二類國家和第三類的個別國家如韓國。

由上述分類情況可以看出,真正稱得上東亞模式的國家和地區隻有新加坡、台灣、香港三個。而大部分屬於仿效的起始階段,有的則是背離了東亞模式出現了較大偏差。因此,我們把東亞模式中極不成熟或非真正意義的國家和地區都看作是東亞模式,而否定東亞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經驗是不合適的。

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是東亞模式中經受住考驗的三個典型範例。它們三者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輕傷,新加坡最佳,其次是中國台灣,再次是中國香港,但卻基本上經受住了考驗。有人形容它們像三艘在驚濤駭浪中未被吞噬的船隻,或像在狂風暴雨中沒有被吹倒的大樹,隻是失去幾條樹枝和幾片樹葉而已。盡管新加坡元、新台幣與美元兌換率下跌了10%以上,三家股市均下跌了許多,區域貿易與投資相應減少,GDP增長率也有所下降。

但三個經濟體經濟總體並未受到嚴重傷害,股市、彙市貿易、投資、增長率等各類指針均遠優於其他受重傷國家。追究其原因不外乎三點:(1)經濟基本麵優越。三家的經濟基礎均名列世界前茅。1988年初外彙存底新、台(中國)、港(中國)分別是739.9億美元、836.2億美元、968億美元,均排世界前列,僅次於日本和中國大陸;外債(最新)台灣(中國)僅有1億美元,新、港(中國)則無;國際收支經常賬目順差(1996),新加坡199億美元、中國台灣109.7億美元、中國香港16億美元;經常賬目占GDP的比例(1996)分別是4.0%、21.4%、——1.0%。這些經濟基本麵比東亞其他國家韓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要強勢多倍。(2)金融體係健全。香港已建立了一整套現代化嚴格規範的金融管理體係,實施穩健的貨幣製度和行之有效的貨幣措施。金管局嚴密監察各銀行的貸款,使國際投資者不敢輕易炒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7年10月專門派出工作組考察香港,在其總結報告中指出:“工作組發現香港現存的政策體係,包括聯係彙率製度,穩健的財政政策,以及金融部門的嚴格監督,對要素市場的不幹預政策等等,已由事實證明是有效的,而且在衝擊本地市場的外部力量消失之後必然迅速恢複。工作組認為繼續實行這一政策體係將使市場重建信心,時下的金融危機對香港的衝擊,相比之下將較為短暫。”實踐證明,這一估計是正確的。中國台灣、新加坡金融體係也較為健全。在東南亞房地產價格大起大落、金融機構壞賬呆賬驚人的問題在台灣並不存在。台灣壞賬金額占未清債賬款的比重隻有3.8%,遠遠低於金融圈內一些國家平均在15%~20%間的壞賬比例。早在1996年台港當局就進行了金融改革,調整了金融體製,鼓勵不健全的地方金融機構與大銀行合並,並勸導銀行加入金融再保險。(3)在其他諸多方麵諸如產業結構、高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廉潔守法等方麵均較其他東亞國家處於優勢地位。它們發揮東亞模式中各自的強項,避免了導致金融危機的因素。

第二節 東亞模式的基本特征

否定東亞模式最主要的論據無非是否認東亞奇跡的存在以及產生奇跡的基本因素即東亞模式基本特征的存在。對此國內外輿論界均提出不同的看法。如1998年2月2日世界銀行副行長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一篇文章中明確指出:東亞奇跡是實實在在的。東亞奇跡對亞洲經濟的改造是曆史上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另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貝克爾教授也在此間撰文強調,那種所謂亞洲奇跡十分空洞,就像小孩用紙牌搭成的房子一樣,崩潰不可避免的判斷,同樣是錯誤的。東亞奇跡不能抹煞,創造其奇跡的東亞模式同樣不容否認。對這一點中國學術界大部分學者認為:“東亞奇跡的出現是和東亞模式緊密相連的。東亞過去30餘年的經濟成功的共同點,或者說構成‘東亞模式’的那些基本內容,正是促進東亞經濟騰飛的基本要素。可以說,在東亞奇跡的出現上,東亞模式功不可沒”。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構成東亞模式的基本內容和特點,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符合當代世界經濟發展一體化的要求,也適合東亞地區的具體國情。對一種發展模式的評價,不應僅僅看是否發生危機。任何模式都有一定時空局限性,不可能完美無缺,都有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危機。關鍵“要看這種模式的基本內容能否對社會經濟發展起一種基本的推動作用”。

一、東亞經濟模式特征圖式:

經濟優先主義+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分配收入相對均等→高經濟增長率

1.倡導“經濟立國”或“經濟優先主義”,即以經濟建設及追趕歐美為國家戰略的中心任務。西方由於是“內源性現代化”,其現代化的啟動是靠自下而上的自發性,一般以商業和工業革命為先導,逐步緩慢實現現代化。東亞地區則是晚進現代化,有其獨特的外部條件,即所謂“遲發展效應”,正負兩麵均有。欲想實現現代化必須動員國內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趕超發達國家所早已實現了的目標。東亞的成功關鍵的一條就在於此。這一條在理論上近於常識,但真正將其作為國家最高行動準則卻非易事,東亞國家和地區,大都經曆過沉痛甚至是血的教訓才換來這條準則的。

2.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又稱出口工業化戰略(Associative export-oriented development strategy)。這種戰略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非聯係性自主型發展戰略(disso dative autonomous development strategy)顯然不同。其內容是按照國際比較優勢的原則,在政府產業政策的具體支持下,通過積極引進外國資本和技術,麵向國際市場組織生產,並通過擴大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緩和國際收支壓力。這種戰略被看作是“東亞模式的本質特征”。

3.國家對經濟的適度幹預,市場經濟與政府幹預有機結合,或稱“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西方內源型現代化過程中,特別是早期與中期其生產運作係統主要靠市場經濟。隻是在戰後才重視計劃、宏觀調節。而外源型的東亞國家則在現代化的一開始就特別重視國家的職能,將所謂“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緊密有機地相結合,“形成軟硬適度、富於彈性的經濟發展體製,並使之成為東亞發展模式的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