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統治階層認為,如果所有人都去經商,那麼所有人都會沒飯吃,沒衣服穿,沒房子住,沒器具用,所以,古代的統治階層是不鼓勵人經商的,這也是商戶被排在最末的原因。
當然,商戶並不是這天下最低等的存在,因為普通老百姓之下還有賤民,也就是樂戶、奴仆、丐戶等因祖上獲罪而劃入賤籍的人,這些人甚至不能與普通老百姓通婚,不能考科舉,一輩子就隻能當賤民。
而商戶地位之所以比賤民高一點,也就是他們祖上沒有犯不可饒恕之罪而已,在士紳眼裏,商戶和賤民其實就沒有多大區別,所以,那個姓陳的才會稱自己為賤民,因為他家就是商戶出身,他家裏再有錢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當然,商戶有錢到了一定的程度也能改變自己的地位。
商戶要擺脫自己半賤籍的地位,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考科舉,商戶是可以考科舉的,隻要考取了功名同樣可以慢慢轉化為士紳。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納捐,也就是給朝廷捐獻銀兩,大約捐獻十萬兩左右朝廷就會褒獎一個七品的閑職,這個納捐來的官也算官,待遇和普通官員差不多,但是,納捐得官並不能劃入士紳階層,也就是說,這個納捐得官的人去世之後,家裏其他人還是商戶籍,還是半賤民。
楊聰的爺爺楊榮就納捐了十萬兩,得了個南京光祿寺署丞的閑職,由富致貴,變成了官身,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從而也保證了自家的利益不受侵害。
但是,這隻是暫時的,一旦楊榮去世,楊家又成了普通商戶,變回了被士紳欺淩的半賤民。
所以,楊家想到了聯姻。
如果能和東嶺張家聯姻,那楊家就不用擔心被士紳欺淩了,因為東嶺張家就是當今泉州府最有名的官宦之家,士紳中的領袖。
其實,這個聯姻也不是楊家想出來的,大明自立朝百年來,不知道有多少商戶通過與士紳聯姻而獲取了社會地位,保住了自己的家產。
但是,這種聯姻一般是商戶家的女子嫁入士紳家,然後陪上大半的家產做嫁妝,從而獲得士紳的庇護,像楊家這樣,想娶一個當朝四品大員的女兒,從而獲取相應的地位,簡直有點異想天開。
這也正是楊聰沒怎麼在意這樁婚事的原因,因為這種事太難了,幾乎沒有成功的希望,這不,他爺爺楊榮都去東嶺張家好幾天了,還是沒有一點音信。
楊家為了傍上張家這棵大樹,這些年來也是下足了功夫,楊榮從納捐得官之後就一直巴結張嶽的父親張慎,而張慎作為一個致仕的縣令,對於一個當朝的光祿寺官員的巴結也不怎麼好拒之門外,所以,兩人成了“知交”。
而這次張慎六十大壽,楊榮更是早早就跑到了東嶺張家,以知交的身份大肆操辦,又是出錢又是出力。
他就是想用自己的“誠意”打動張慎,讓他鬆口,同意把孫女嫁給自己的長孫。
如果張嶽的仕途還是沒有一點起色,楊榮的不懈努力還真有可能打動張慎。
可惜,正是這一年,張嶽卻突然獲得皇上的賞識,從正七品的都察院禦史一躍成為都察院右僉都禦史,而且還得了個撫治鄖陽府的差事。
這撫治鄖陽府可不得了,因為鄖陽位於湖廣、四川和陝西三省交界處,這鄖陽巡撫等於管著湖廣、四川和陝西三省的軍政,地位特殊的很,基本上在鄖陽府鍛煉三年之後,必定獲得升遷,也就是說張嶽以後做少也是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正三品的朝廷大員,甚至有可能升任都察院右都禦史或者左都禦史,掌控整個都察院。
這對於東嶺張家來說自然是好事,天大的好事,但是,對於惠安楊家來說卻不是什麼好事,因為以前的張家就不大願意跟張家聯姻,現在的張家更是讓楊家高攀不起啊!
當然,一開始的時候張家並不是異想天開,因為那會兒張嶽才剛剛高中進士,而楊榮也剛剛納捐得官,雙方的地位差距並不是很大,這聯姻還是有那麼一點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