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八章 禪修諸法(1 / 3)

修行入門初論

——觀照靈魂的隱幽處

要想求得內心的安寧,那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時刻觀照自己。觀,即是看,肉眼是有欠缺的,要用心來看;照,即是心如明鏡,照見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照見自己見不到的潛意識,照見靈魂的幽暗處。正如《心經》開示我們的一樣,要“照見五蘊皆空”。

從古至今,佛教大賢都要求弟子們時刻觀照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覺察自己對於名望的渴求,覺察自己對於金錢的貪婪,覺察自己對於逆境的抗拒,覺察自己比別人殊勝一籌時的傲慢之心,覺察自己不能夠明確而全麵地認識事物的原因。當我們不能察覺自己時,我們就變成物的奴隸,變成名的奴隸,變成利的奴隸,變成感情的奴隸。你將永遠活在別人的控製當中,別人說你不好,你便暴跳如雷;別人讚美一言,你便沾沾自喜。無法觀照自己內心的人是不安的,被動的,往往也是不順遂的。

修行是什麼?修行就是觀照。內心不平,就要照見自己的不平,承認自己的不平,然後用智慧的心去開釋這種不平。我的一個年輕的朋友在世博會做誌願者,每天早出晚歸,抱怨非常辛苦。我對他說,此時正是你破繭成蝶的時刻,現在越痛苦,成長就會越快。正如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世間沒有任何一種困難不曾眷顧於他,而他正是以種種苦難為素材,寫成了多部驚世之作。如果你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那麼可想而知,你的成長就會非常緩慢,很難有大的飛躍。

佛教教我們在生活中,尤其是在逆境中如何去觀照自己的心。這個人說我不好,那個人說我能力不夠;別人分明不如我,職位卻比我高,凡此種種,都會造成內心的困擾。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許多麵,也許隻是他優秀的那一麵不為你所知而已啊。但是人就隻會從自身優越的角度去對比,以自己的優勢去對比別人的劣勢。要放下你心中自以為最優秀的那個我,開眼去看看這個世界,你會收獲許多,也才能夠經曆“三劫”,獲得修行的正果。

大家上過很多課,學過很多知識,但為什麼性格依舊一點都沒有改變,接人待物、為人處事為什麼總是回到原點,沒有提升呢?就是缺乏實踐。中國傳統哲學裏提到要“知行結合”,知道就一定要做到。

佛教修行的關鍵處就是覺察與實踐。餓了即食,困了即睡,覺察自己合理的需求,以行動來滿足它,這就是學佛。行動應當是有目的的,目標清晰的人,不會被旁生的枝蔓所左右,不被外物所影響,也就容易快樂起來。

路漫漫其修遠兮

——論修行三大阿僧祇劫

佛教講一個人從發心一直到成佛,中間要經過所謂“三大阿僧祇劫”。 梵文“阿僧祇”就是無數,原意指數目的大;“劫”是時間名,梵語作kalpa,譯作長時,意謂長遠的時間。“劫”原有大中小之分,此處指大劫。三阿僧祇劫,以一阿僧祇劫為一期,分成三期。

第一大阿僧祇劫,就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今天碰到逆境就生起菩提心,想要解脫,明天碰到順境就忘記了誓言。得了一場大病或者家人去世,突然間發現生死無常,就想著明天好好修行,趕緊了脫生死。過了兩天身體好了或者創傷平複,看到一切都很順遂,又把原來的那個願心忘掉了。所以說第一大阿僧祇劫是起伏變化和遊離不定的過程。

這一階段修行的門檻叫做“破執”,亦即破除我執。其中有一個過程叫做“四加行位”,就是暖加行、頂加行、忍加行、世第一加行。好比一壺水要燒開,剛開始你要加熱,燒到快沸騰的最後關頭,這個時候是決定水能否燒開的最關鍵的時刻,如果決定不退,就度過了忍加行;最後才能爆發出來,就達到世第一加行。這個門檻一旦跨過,精進與所得才不會退轉。

這個過程與我們行事非常相似:一件事情從計劃開始到付諸行動,到慢慢做成,再到我們想要的那種理想的狀態,中間要經曆種種痛苦、艱難、折磨、不順遂,將要成功之時還往往容易放棄,衝不破忍加行,結果可能是“行百裏者半九十”。

修行是艱難的,修到證入初果,或者說見道的那個過程,就要經過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四大加行。突破這四位以後,你以後的修行就能不斷地增長,而不會向後退卻。在此之後,還要經曆兩大阿僧祇劫,最後才能修成正果。

空不礙色

——破舊立新的思想

剛才講過,要成就這四大加行位首先就要破除我執。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管做什麼很快就會回到原點。為了自己而做的,一旦自己得到了,就會停止,那麼所收獲的也隻是一點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而已。比如今天加班就想著加班費是多少,明天做一個項目就想著會不會提升自己的薪水和職位,做每一件事情總想著會得到什麼利益。如果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考慮,就沒辦法以更大的格局和長遠的視角來定位自己。

佛學的智慧為什麼是人世間最究竟的智慧?因為它要把一切我們所執念的東西都打破。如果你執著於我,我要打破;執著名,名要打破;如果執著情,情要打破;貪婪、欲望、傲慢等等全部都要打破。我們說“破舊立新”,這正是因為不破則不立。正如這個房子已經裝修成這樣,你還想在這個空間裏麵做成你想要的就很困難;但如果你在心中能夠把房子全部拆平,想象成空,想象成無,就能重新設計、想象和定位自己所要的。

在佛教裏麵這就叫“破立”,——亦即破除原先固有的框架,然後重新去設立和定位出一個嶄新的觀念。

《經濟學原理》這本書講到人都是以自私為出發點,這也是對西方與荀子人性本惡思想的一種延伸。從基督教的思想來看,人帶著原罪來到這個世界的,人性本惡,所以要設置很多規矩來限製它。那佛教的思想是怎麼理解的呢?佛教講人性受阿賴耶識支配的,因而應當是善惡參半的,即包含了善、惡與無記三種屬性。

前幾天有碰到一個幼兒教育家,他說教育孩子時,不能用家長所固有的設想去看待他,而應該按照孩子的特性來引導他。有的人通過自身的學習、努力最終可以成為教授,但是有一些人無論怎樣努力都沒辦法成為一個幼兒園的教師,這很大程度上是存在天賦因素的。有的人天生就沒有這樣的潛能,便做不到這一點。但是對那些不能成為教授的孩子,為什麼不按照他的興趣,讓他成為一個優秀的商人或者政客呢?

觀照

——由喧囂走向至靜

我們以一種什麼樣的思維去看待世界,世界就展現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所以佛學裏麵有一個思想叫“萬法唯識”,如果以陽光的心態去看待,一切都很美,因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如果以頹廢的心態來看待,一切都很消極。

正如《壇經》所記:“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這裏就強調了心在認識事物時的重要性。

這兩天禪修,大家要把握住一點——觀照你自己。今天早上的飯不好吃,你會不會抱怨,會不會產生一種抵觸情緒?心想住在這裏一點都不好玩,電視也沒得看。如果這一種抵觸情緒在心中生起來,你就應當去觀照自己:我怎麼會有這樣的情緒產生?難道物質條件不好就會讓我不快樂嗎?萬物俱有,我就快樂嗎?難道我的快樂是受環境好壞的左右嗎?為什麼我不能在自己內心當中生起一種能左右外物的力量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在的好壞,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別人對我好我也快樂,別人對我不好,我同樣會快樂。

修行,其實就是一個由喧囂走向至靜的心路曆程。我在工作當中會碰到許多問題,甚至別人會用不可理喻的態度來跟我們碰撞。我們有時被漠視,有時被反對,其實人人都是如此的。對一些人我會很抵觸,有一些事情我一點信心都沒有,但我必須去麵對。當我抵觸的時候,就觀照自己:為什麼會抵觸,為什麼會排斥,為什麼不能接受呢?不斷地與自己內心負麵的狀態直接對話,你會發現,原來困擾你、讓你坐立不安的,竟是你自己的心。那麼,原本無法麵對的掛礙,一下子就消除了。

昨天我收到一封郵件,有一個著名的主任醫生闡述了他臨床研究的一些心得。他是在大醫院裏給醫生上課的,等於是醫生的醫生。他研究癌症有三十多年,就講到了一個問題:什麼是癌細胞?他說,每個人身上每天都有癌細胞出現,癌細胞在我們身上就像種子,我們的身體就像土壤。如果說一粒種子種到土裏去,土是幹枯的,種子不可能發芽;如果土壤的溫度、陽光、濕度剛好適合於種子的時候,種子就會成長、裂變,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當你的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其它地方去的時候,就算把肝切掉,也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