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服其心
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最難調伏的也是自己。為什麼無法接受別人的意見,無法喜歡一個人說話的神態呢?皆因有一個“我”作為主體要去和外部世界進行對立。如果沒有那個強硬的“我”的聲音,萬物自生自長不是也很和諧嗎?西方現代哲學已經意識到了這種主客二分模式的危險性,因此正在竭力消除主客二元的對立。其實,這種圓融、齊物的思想,佛陀早已有所開示;老莊亦有提醒之作,比如莊周夢蝶之典故。
“我”真的就是主體嗎?真的就是“我”在進行審美活動嗎?你何以知道的?夢見蝴蝶時,是我夢見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我?這豈不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問題嗎?可見,我們除了知道自己狹隘的想法以外,對於別人,對於這個世界又了解多少?
糾結於生活的瑣事之中,歸根結底就在於心不夠寬容,不夠圓融,不夠通達,不夠高遠。
高度決定境界,高度決定格局,高度決定未來。如果不能進行自我超越,任何一根最為軟弱的秋草都將成為打敗自己的敵人。
我經常自我反思:如果因無法容忍某人給自己帶來的麻煩而深感痛苦,說明我已經被其打敗,被其格局、思想所限製。所以,一旦有如此之狀況出現,我就提醒自己一定要想辦法站到更高之處,來超越當時的那個自己,超越種種負麵的心態。
站在台下時,能夠明確地感到自己周圍人的高矮胖瘦,甚至會為自己的身材而覺得自卑。然而,當站在台上時,台下人的高矮胖瘦根本就無法分明,每一個人看上去都很相似。如果一個人坐在熱氣球裏俯視操場上的人群,根本分不清男女老幼、高低美醜,更分不清皮膚的顏色、種族的差異。
那些耿耿於懷的事情,站到更高處審視時,是那麼的微茫,那麼的模糊。如果宇宙中還有其他的生命,看到人類時,根本不會用我們的知識體係和審美眼光來看待人。那些執著的東西,仔細想起來是多麼可笑!
杜甫說:“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王之渙說:“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這些詩句咿呀學語時就已讀過;那些高山瓊樓,也曾多次攀登。是否從中有所領悟?
在《阿拉丁神燈》的故事裏,一個人因偶然擦去古燈上厚厚的灰塵,而喚醒了被囚禁的燈神。為什麼自己不能夠通過向內省覺,擦去心中的蒙塵,喚醒清淨自在、智慧無盡的心神呢?
一個企業的掌舵者,尤其是連鎖企業的領導者,非常需要具備高遠的格局、開闊的心量。領跑連鎖企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每天都會麵對各種各樣繁瑣的事情和形形色色的突發狀況。
格局決定一個人的未來,也決定著一個企業能夠成就的高度。如果企業家的格局不夠,可能任何一點問題都會帶來無限的煩惱。心胸狹小是煩惱滋生的溫床,也是煩惱產生的因緣。如果能夠從自己的內心去突破這個因緣,就自然能夠遠離煩惱。
當然,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由自己天然的直覺而帶來的種種排斥。我的直覺可能不喜歡這個人,但為什麼他能夠和別人合作得很好,和我卻不行呢?其根本原因還在於自身的格局不夠寬闊。當戰勝了自己,把格局打開,就可能獲得無限的能量,每個人都能夠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無限的人生財富。
大家知道,我們的寺院不出售任何產品,那麼如何集資完成現有的建築規模呢?在六年的時間裏,如何籌集到將近七千萬來建構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香海禪寺呢?——通過思想、文化來不斷地幫助需要幫助的每一個人。
山門無界次第開,雲舒雲卷自徘徊。我們對每一個佛弟子開放,也對每一位眾生開放,每一個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來到香海參加禪修實踐、課程培訓,都可以來靜修、閉關或者谘詢任何心靈上的疑惑。有任何問題問我,或者問寺裏的每一個人,大家都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盡自己所能來幫助你冰釋心結。營建道場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經濟上的利益,而是讓所有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來到這裏,有一個專門的平台供大家靜思、交流和修行。建築是根據人的需要而設計的,如果沒有人要來香海進行禪修和學習,也根本沒有必要花費這麼多心力、財力來加以建設與經營。如果商人經商隻為了賺錢,官員辦公隻為了中飽私囊,人人自私自利,那麼天平就會有失衡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