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林選擇煮鹽而不是成本比較低的曬鹽,自然有他的理由,第一就是客觀條件,曬鹽需要晴好的天氣,熾熱的陽光,這兩樣在夷山中都不具備,他在初次到訪雙河縣城就發現了,雙河縣城比雞鳴村來得溫暖,這溫暖不像青州城那樣是因為真仙之力,而是純粹的地理原因——雙河縣一帶歸仙家治理不過短短的兩百年而已,而且在這兩百年內都被認為是沒有多大價值的領地,純粹是作為預防夷人的第一道警戒線存在,無論哪個仙家都不會往這裏投放什麼資源,更別提為它改變氣候了。
而夷山比雞鳴村更為寒冷。
雞鳴村的貧苦人家夜間還能靠柴草避寒,夷山人眾晚上就必須依靠火塘的溫暖或是牲畜的體溫了,這也導致了雙方即使住著同樣的茅屋,在室內布置上也大不相同。在雞鳴村等山外人家,位於房屋正中央的往往是一張兼備了祭台作用的方桌,這是普通人家僅次於床的貴重家具(倘若他們買得起床的話)供奉著祖先和其他神明,陳列著香爐和主人家得意的幾件貴重擺設,灶坑一般設在屋外的附屬建築裏,是稍有身份的人們都不願意踏足的低賤所在。而在夷山中的人家,位於房屋正中的是終日燒火的火塘,他們的祖先和神靈不是被陳設在火塘邊,就是被認為正懸浮在火塘上,吸收貢品的香氣。女人們在火塘邊烤餅做飯,男人們在火塘邊祭神磨刀,到了晚間,主人和奴隸一起簇擁在火塘邊依靠火神的庇佑度過夷山寒冷的夜晚。
隻有在夜間出擊掠奴時,他們才會離開珍愛的火塘,披上粗羊毛製作的厚鬥篷,彼此傳遞著盛滿酒的葫蘆,靠這些熬過夜間的寒氣。在山外,一個年輕男人如果滴酒不沾會被認為是值夜警衛的好人選,而在山裏,他可能會在第一個晚上就因此凍死。
正因為這些差別,華林選擇的道路是煮鹽,但是煮鹽為他帶來的好處還不止於此。
夷山中地勢相對平坦,可以開墾的土地其實不少,然而夷人們的農業實在是約等於無的程度,他們幾乎不知道什麼是澆水什麼是施肥,他們想開墾一塊土地的時候會放火燒山,然後播種,然後回家,將其餘統統交給他們敬愛的古魯大神處理,然後等收獲季節就來收(如果可能有的)收成。這種粗放的經營模式使得他們的人口不多,土地卻不夠用,考慮到他們因為彼此攻伐而荒廢掉的那些邊境地區,土地就更不夠用了。
連年的戰爭,在喂肥了奴隸販子和派剛土司這樣的軍閥的同時,也破壞了整個夷山本來可能有的繁榮。靠近派剛土司領地的弱小勢力,很多都不得不搬到了更加荒涼偏遠險峻的地區以躲避派剛土司的掠奪,而他們原來開墾的土地,也不是派剛土司能放心派遣奴隸耕種的地方,他知道他們隨時可能返回,報複性地掠走他派來耕種的奴隸。必須等他徹底消滅周邊所有的勢力之後,他才能派出奴隸在這些土地上從事耕種,還必須派得力的武士和祭司保護他們免遭偶爾路過的其他土司派出的遠征隊掠奪,時間一長,這些離嘎啦洞太遠的武士們完全有可能背叛派剛土司,偷偷為自己的後代積蓄實力,而不是把所有的收獲都老老實實地交給派剛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