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潁川荀氏(2 / 2)

荀氏也當得起如此稱呼,荀詵雖不如荀靖與荀爽名聲,卻也將荀氏管理的井井有條,外人說起荀氏一族,便是高聲讚喝。

荀德雖是荀詵之子,荀詵卻不會罔顧荀氏一族的興亡而聽從自家兒子的話。

“族長,德以為汝南袁紹,如今身為討董聯軍的盟主,且是袁家四世三公,我等何不前往渤海,托庇於袁紹。”

荀德的話音才落下,上首的荀氏族老心中皆感慨荀德不智。

荀彧的意思是潁川乃是四戰之地,荀氏應當選擇一個安穩的地方落腳,再發展荀氏。然而,荀德的意思卻是選擇托庇袁家,聽起來似乎沒有區別,但是,其中的含義卻是相距甚遠。

韓馥雖然是冀州刺史,然而才能有限,荀氏的人若是幫助韓馥,自然能夠提高荀氏的地位。而韓馥自然會投桃報李,幫助荀氏壯大。但是,若是跑去袁紹那裏,袁家與荀氏都是名門望族,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袁家和荀氏自然會有矛盾存在。荀氏終歸是士家之門,與掌握軍政兩權的袁家相比,差了許多,若是前往袁紹那裏。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最終隻能淪為袁家的附庸。

這樣的結果,自然不是荀氏族老們所期望的,因此荀德的話,讓荀氏族老失望也是必然的。至此,荀德與荀氏族長之位,也就無緣了。

荀彧板著個臉,望向荀德,正色訓誡道:“天子蒙難,朝廷飄零,袁紹身為聯軍盟主,卻是不思討伐逆賊董卓,空有盟主之名,卻是無盟主之德。此等人怎當得起我荀氏輔佐,如此,會令天下士子如何看待我荀氏一族?”

與尋常百姓不同,荀氏乃是名門望族,自然看得出袁紹無心援救朝廷。而荀彧對於皇室的忠心,從他最終的下場可以看的出來。

這一點也讓荀氏族老感慨,荀彧對於朝廷的忠心遠勝於荀氏家族,這讓他們心中有些憂慮。倘若荀彧身為族長,荀氏一族與朝廷有了分歧,難保荀彧不會偏向於朝廷。不過,如今還不是思考族長之位的時候,處理眼前的局麵才是正理。

“士若,文若所言甚是。況且我荀氏一族不比袁家差,為何要居於人下。你不必多言,便依文若所言,我荀氏一族遷往冀州。”

荀詵帶著不容置疑的語氣做出了決定,對此荀彧等人自是沒有意見,唯有荀德嫉恨的望了一眼荀彧,對著上首的荀氏族老作揖行了一禮,一臉忿忿之色的離開了。

當然,他這樣的表現,隻會讓荀氏一族的族老們更加失望。

而在荀氏召開會議之時,潁川其他的名門望族也都同時召開了會議,各自選擇了家族的去處。至少,潁川是不能繼續呆下去了。

名門望族離去,依附他們的百姓自然也要選擇去留。然而,多數的百姓不願背井離鄉,選擇留了下來,最終,當禍事臨頭,他們也隻有落得亡命的結局。

https://8./book/52571/25795144.html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