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和黑袍人指揮自己的士兵去城下將己方士兵的屍體帶走,準備火化然後將骨灰送回給他們的家人。即使如今的時代大部分的人不喜歡火葬,在戰場上陣亡,火化成骨灰,卻是唯一一條路能夠返回故鄉。
而鄴城上的袁紹士兵也沒有攻擊他們,戰鬥結束,清理屍體是一種潛規則。有些狠點的將領若是不顧及這些士兵的屍體,那麼很有可能便造成瘟疫。因此,清理屍體是必須的,所以這個時候誰也不能進攻,除非戰鬥沒有結束。再說了,鄴城城下還有袁紹一方士兵的屍體,若是他們敢進攻,公孫瓚一方絕對敢踐踏袁紹士兵的屍體。誰也不希望自己死後還被如此對待,因此,誰也不會在清理屍體的時候進攻。
等公孫瓚和黑袍人清理完他們士兵的屍體,便緩緩的退去。
接著,袁紹的士兵也打開城門,去處理己方的屍體。
一夜無話,雙方都派出士兵警戒,公孫瓚和黑袍人在南皮城被偷襲了兩次,夜間的戒備加強了許多。而袁紹,也沒有派兵偷襲。
第二日,攻城戰繼續進行,又留下萬人的屍體之後,戰鬥結束。
第三日,攻城戰還在持續,依然留下萬人的屍體。戰場就是一副絞肉機,麵對這龐大的絞肉機,普通的士兵根本沒有反抗的能力,他們隻能戰鬥、倒下。這是士兵的歸宿,所以,對於普通人而言,戰爭是一場噩夢。
第三日晚,袁紹將召集麾下謀士、武將到自己府邸商議。
“諸位,公孫瓚已經攻城三日,投石機卻未曾拉到戰場上,爾等以為公孫瓚是何用意?”
其實,經過兩天的戰鬥,所有的士兵基本都已經戰鬥過一次,如今雙方的士兵身上都散發著戰意和嗜血的光芒,練兵的效果已經達到。公孫瓚他們其實已經可以用投石機攻城了,然而,公孫瓚卻還是沒有將投石機派到戰場,這就有點不合理了。當然,投石機不是無敵的,同樣可以毀壞。
第一個辦法,則是派出士兵直接破壞。如今雙方的士兵相差無幾,派士兵去破壞很有可能造成一場麵對麵的戰鬥,袁紹不想損耗自己的士兵,而公孫瓚他們同樣不想,所以這個方法就不可取。
第二個辦法,則是用澆滿桐油的弓箭去火燒投石機。那樣需要大量的資源,除非早有準備,否則也不可取。不過,鄴城作為冀州的治所,袁紹的大本營,防城資源自然不缺,所以,一旦公孫瓚用投石機進攻,袁紹直接派幾萬弓箭手,用火箭攻擊投石機,估計瞬間就能把投石機給解決了。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公孫瓚他們沒有用投石機攻城。
除此之外,投石機的射程比弓箭手長很多,除非有神射手,不然想要毀滅投石機也很難。不過,幾萬士兵齊射,總是會有人做到。
許攸站出來,行了一禮,凝聲說道:“主公,屬下以為公孫瓚必有圖謀。聽聞公孫瓚軍中有一黑袍人,謀略過人,屬下以為我們應當防範。”
在場的謀士心中都暗道一聲廢話,誰不知道公孫瓚有圖謀,用得著你來說。不過,許攸第一個站出來提醒,那就不一樣了。作為一名謀士,他們的作用就是出謀劃策,同時建議、提醒。無論是何等英明的主公,總會有糊塗的時候,如李世民、康熙、乾隆等明君,也不例外。
所以,許攸的話,做到了謀士該做的。第一個人站出來說,那是提醒,第二個人再說,那就真的是廢話了。
“子遠所言甚是,則注,你可令士兵加強警戒,但有異常,立即稟報。”
“屬下遵命!”
說話之人乃是沮授字則注,少有大誌,長於謀略。本為韓馥別駕,當初韓馥要將冀州讓給袁紹的時候,沮授勸阻韓馥。奈何韓馥不聽,沮授隻能辭官歸家。等到後來袁紹到來之後,親自聘請沮授為從事。韓馥要把冀州讓給袁紹,沮授替袁紹效力,自然也算不上背叛。況且,也是韓馥自己作死,要把冀州讓給袁紹,怪不得別人。
當然,袁紹任用官吏多是有名望,且是世家大族子弟。沮授是廣平人,沮家也是有名望的大家族。否則,袁紹也不會親自聘請沮授,給他這麼大的麵子。畢竟在袁紹看來,我想要用人多的是,還差你沮授一個?
沮授為人有軍略,明察且辦事細心,執法嚴厲分明,故此,每到戰事起時,皆任命沮授為監軍。
在原本的曆史上,官渡之戰時,沮授就是監軍。
袁紹當時要和曹操決戰,沮授認為己方優勢大,應該跟曹操打消耗戰,依靠當時袁紹四州的兵力、物力,慢慢拖死曹操。奈何袁紹不聽,並且被郭圖等人趁機讒言,將沮授監軍的權力分散,沮授、郭圖和淳於瓊各典一軍。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張郃、高覽被郭圖陷害,最終叛變到曹操陣營。可以說,袁紹的失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屬下之間的相互傾軋。
商議完畢,袁紹正要下令散去,卻聽得成為鼓聲、號角聲響起,頓時臉色一變。
“刺史大人,公孫瓚在城外點亮火把,趁夜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