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八章 掌控渤海郡(1 / 3)

在袁紹右手邊,衝出一支騎兵。

為首一人右手紅纓長槍,腰間精鋼寶劍,全身白盔、白甲,煞是威風凜凜。而此人,正是曹操麾下大將,以千裏奔襲著名的夏侯淵。

而在夏侯淵身旁,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將領,頭戴猛虎頭盔,手中黑色長槍散發出凜冽的光芒,可見死在這支槍下的亡魂絕對不少。此人,正是虎豹騎頭領,曹純。跟在曹純身後的乃是五百虎豹騎,統一的黑色鎧甲,黑色長槍,猶如一支死亡騎兵。

緊跟在五百虎豹騎身後的是一千騎兵,氣勢稍不如虎豹騎,不過,也可以看得出是精銳士兵;再往後,則是將近一萬的步兵,有刀兵、有長槍兵,此刻都怒吼著衝向戰場,斬殺公孫瓚的士兵。

卻說這些是曹操的麾下,怎麼會出現在鄴城戰場上呢?

曹操和袁紹年輕時就相識,同在洛陽為官,二人便成為了好友。當時二人一見如故,紛紛說出自己心中大誌。當知道對方都有爭霸天下的念頭之後,二人便做出約定,日後定要分出勝負。

袁紹當時的身份是袁家之子,雖然是庶出,卻以其才能比袁術更有聲名。袁家的門生故吏無數,很多人都投靠向袁紹。因此,當時的袁紹,身邊已經是人才濟濟了。

而曹操,因為是宦官之後,文人士子對宦官有著極大的仇視心理,因此,曹操的身份很尷尬。然而,有曹操帶路,曹操也很快融入了袁紹的那個圈子當中。即使有袁紹幫忙,曹操,依然沒有多少人願意跟他。

等到董卓作亂,袁紹和曹操都大出風頭。

袁紹因為名望,平白獲得了冀州一地,可以說有了良好的基礎。而曹操,卻還到處打拚,最後袁紹出馬,舉薦曹操為東郡太守。接著,曹操也成為兗州刺史,二人有了同樣的基礎。

袁紹和曹操約定,將來北方戰場,將是他們分出勝負的戰場。所以,他們不會讓任何人來破壞他們的約定。袁紹和曹操聯合,沒有絲毫間隙的聯合,在掃平北方勢力之前,他們不會擔心誰在背後捅刀子,因為他們二人,都有自己的驕傲。

袁紹信奉的是禦下之道,他要召集無數的人才,然後將來跟曹操的戰鬥,靠著無數的人才來擊敗曹操。

而曹操信奉的是自己,人才他也會招收,收的卻是精英,一般的人才他不要。

袁紹和曹操的分歧,就像是文臣和武將的分歧。一個信奉權術,一個信奉能力,至於誰更強,誰也無法確定,要讓事實來說話。

袁紹被青州黃巾、公孫瓚還有黑山軍聯合攻擊,曹操是知道的。曹操也知道袁紹不會向他求援,因為在他們二人的約定還沒有進行之前,他們不會敗給其他人。不過,曹操還是讓曹純和夏侯淵來支援,並且將他精銳的虎豹騎帶來了。隻要袁紹下令,他們就會出現在戰場上,給敵人致命一擊。

可是,袁紹沒有靠曹操贏了,當然,袁常的功勞很大。若是沒有袁常將漳河上的公孫瓚士兵消滅,袁紹的大軍估計已經被水淹了。原本曆史上,公孫瓚同樣用了這個計謀,卻是被曹純的虎豹騎給消滅了。雖然主角換了,結果卻還是沒有變。

如今,袁紹讓曹操的人馬出擊是來分享勝利果實,所以,袁紹沒有絲毫負擔。

因此,曆史的記載是錯誤的,誰也不知道袁紹和曹操之間有著如此的約定,還有親密無間的聯合。或許可以說兩人麾下沒有人勸諫,他們也早晚會有一場爭奪戰,北方霸主的爭奪戰。這是隻有他們兩人知道的約定,所以,曆史不可能記載在其中。而袁常這個穿越者,自然不知道其中的道道。

因此,對於曹操的人馬會出現在戰場上,袁常感到很詫異。

在袁紹的左手邊,自然是袁常、典韋和於禁,以及五千騎兵,消滅完漳河上的公孫瓚軍之後,袁常就率領他們衝了出來追殺公孫瓚和黑袍人的大軍。

這一場戰鬥可以說是沒有絲毫的懸念,於禁的五千騎兵都是精銳,而且裝備也是重金打造,在戰場上就是一部絞肉機,被這五千騎兵碾壓過的士兵,都沒有懸念的成為亡魂;同樣,曹純的五百虎豹騎造成的殺傷力也不輸於五千騎兵。

最後,當追擊公孫瓚和黑袍人的大軍將近五十裏之後,才停止了追擊。

殺敵上萬,俘虜將近五萬,而袁紹、袁常、夏侯淵他們的傷亡,可以忽略不計。

公孫瓚五萬精兵如今僅剩二萬,五千白馬義從也折損數百;黑袍人七萬餘青州黃巾軍更是損失慘重,降的降,死的死,還有在逃亡途中脫離的,最後黑袍人的七萬青州黃巾也隻剩下二萬餘。

最後,袁紹將一萬俘虜、兵器、鎧甲送給夏侯淵,表示對他們的援助之情。另外,還贈予二千良馬、十萬石糧草。

夏侯淵也不矯情,這些物資對於曹操來說都很重要,清點完畢之後,便返回兗州。

而在鄴城之中,袁紹和袁常進行了一場對話,隻有他們二人的對話。

“承誌,沒想到你隱藏的這麼深,若非公孫瓚這一次進攻冀州,怕是所有人都還不知道你的真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