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六章 招攬太史慈(1 / 3)

青州,北海郡,營陵城

自從當日劉備兄弟三人斬殺管亥,解除營陵城被圍的危境,劉備便被孔融好生款待了好些日子。

而糜竺進入營陵城,見到劉備之後頗為欣喜,認為劉備是個可以投靠的明主,心中已經有了想法。於是,便讓妹妹糜貞多與劉備交往。而事實上,劉備是個三十歲的大叔級別了,糜貞不過十五歲的姑娘,跟劉備又怎麼有話題。奈何糜竺堅持,糜貞隻能應付著跟劉備交談,劉備也看出糜貞的不願意,而且劉備也不是急色之人,言行倒是發乎於理,止於理。

糜竺當日從徐誌和劉疤二人口中得知此次圍城是為了對付他糜家,因此,讓手下門客暗中查探,才知道是他的小妾王茹偷聽之後告訴陶謙的管家王生。而繼續查探下去之後,糜竺才知道王茹是王生和陶謙侍女**所生,當下,糜竺便家書一封,休了王茹。至於王生,糜竺卻是打算著取他性命,想要害他糜家人,糜竺可不會客氣。還有陶謙,糜竺同樣不會放過,不過,陶謙是一州刺史,要對付陶謙,就必須從長計議。

這一日,孔融再次設宴款待劉備,同時也是踐行宴,北海郡各縣士兵已經集結完畢,孔融準備次日便發兵前往徐州救援陶謙。

“如今曹操攻打徐州,縱兵掠奪,無法無忌,陶恭祖遣使求救,吾身為朝廷大臣,自當製止。”

劉備聞言,感慨道:“陶恭祖乃仁人君子,何辜受此災難!”

說起來,曹操攻打徐州,也是陶謙自己咎由自取,先跟袁術聯合攻打曹操,奈何隊友太渣,竟然被曹操新收的青州兵給擊敗。如今給了曹操出兵的借口,曹操又豈會放過?劉備說陶謙是個仁人君子,就有些假了,能夠做到鎮守一方的刺史大吏,能有幾個是仁人君子?像孔融,作為孔子的後人,年近四十了,也不過是一郡太守。

而在劉備的心裏麵,其實是非常開心的。

自從討伐董卓的聯軍解散之後,劉備就一直呆在平原相的位置上,沒有什麼作為。原本公孫瓚和青州黃巾、黑山黃巾聯合攻打冀州的時候,劉備就想摻和,結果公孫瓚他們敗北,劉備的地位也很尷尬。不想,冀州的事情才平息,徐州這邊又有戰事。對於這種事,劉備自然是樂見其成的,否則,劉備又怎麼能趁機崛起呢?

當然,作為陶謙的好友,孔融倒不覺陶謙有錯,隻是認為錯的是曹操。

聽見劉備這麼說,當下詢問道:“公乃漢室宗親,今曹操殘害百姓,倚強欺弱,何不與融同往救之?”

劉備心中自然是想去的,不過因為他的兵少,而且又不能讓孔融察覺到他心中的想法,當下便回到:“文舉兄大義,備本不應推辭。奈何備兵微將寡,若是前往徐州救援,怕是反而成為負累,故此難以動身。”

孔融當即臉色一正,肅然道:“吾之所以往救陶恭祖,雖然有一些友誼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因為朝廷大義,不能讓曹操這種人亂了朝廷的綱紀。公乃漢室宗親,豈無仗義之心?兵微將寡非難事,有心便可。”

好吧,劉備原本就願意去的,孔融都說到這種地步了,劉備又怎麼會拒絕?當下說道:“文舉兄所言甚是,備心中慚愧。既如此,還請文舉兄先行,待備去伯珪兄長處借得三五千軍馬,隨後便來。”

“公切勿失信!”

劉備臉色一正,似有慍色道:“文舉兄以為備之為人如何?聖人雲:自古皆有死,人無信而不立。備借得軍或者借不得軍,必然親至,若是有違此誓,當不得好死。”

孔融製止到:“公言重矣,吾非不信公。既如此,吾便不多言,吾與公同飲此杯,待來日破了曹操,便讓陶恭祖設宴款待我等!”

“同飲!”

劉備和孔融喝下杯中酒,孔融則看向糜竺道:“子仲,如今我大軍已經集結,又有玄德公同往,曹操必定不能久持,子仲是否先回徐州,將此事告知陶恭祖,具言我等隨後便到?”

原本如果沒什麼事的話,糜竺在請到救兵之後就返回徐州。但是,因為新鹽的事情,糜竺肯定不能返回徐州。

“竺替我家大人謝過文舉公和玄德公,奈何竺尚有一事未了,如今怕是暫時無法返回徐州,還請文舉公尋一人前往徐州,將此事告知我家大人。待我從冀州回來,必定於徐州設宴款待二位。”

“既如此,我便令麾下持書信前往徐州,將此事告知於陶恭祖便是。”

糜竺聞言,拱手道:“如此,便多謝文舉公了。”

卻說劉備聽到糜竺要前往冀州,當下說道:“糜別駕,我正好要前往幽州尋伯珪兄借兵,你我正好順路同行。對了,不知糜別駕前往冀州,所為何事?”

劉備知道糜竺家財億萬,所以也想和糜竺拉好關係。若是有了糜竺億萬家財的幫助,那他不是要人有人、要糧有糧,就算是組建騎兵隊伍,那也不是難事。就算他對糜貞沒什麼興趣,如果為了他的大業,他自然是願意迎娶糜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