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呂布,轅門射戟已經足以說明,無須多言;而趙雲,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周瑜要除去諸葛亮,卻被趙雲接走。趙雲為了威嚇前來鏟除諸葛亮的丁奉和徐盛。一箭射中船篷上的繩索,船篷落水,丁奉和徐盛二人也被嚇破了膽。要知道趙雲當時是在船上射箭,船在水上晃動,要射中難度是何等之大。再加上船篷的繩索細小。趙雲卻能夠射中,箭法高明也不用詳細說明了。
當然,除了袁常一人知道趙雲、呂布和太史慈三人的箭法犀利之外,其他將領還有百姓們自然是不知道的。
而場地中央已經射過箭的十幾名將領,都很期待三人的表現。
“某東萊太史慈,獻醜了!”
太史慈對著眾人拱手大喝一聲。躍上戰馬。隻見戰馬奔跑幾步,太史慈便抽手抓起三支箭,拉弓張弦,三支箭猶如流星一般破空而出,在眾人的注視下。三支箭同時命中靶心。曹性的箭法不錯,卻也沒有太史慈這般信手拈來,由此可見,太史慈的箭法是遠超曹性的。這還不算完,太史慈射完三箭,又抓起三支箭,隨手放出,又是三箭射中靶心。
或許百姓們不知道一次射三箭的難度。但是,在場的將領們,卻是深知其中的難度。
一次射三支箭並不是說力道越大越好。相反,因為三支箭所對著的靶子的方向不同,距離不同,手指捏住弓弦的力道也因此不同。隻要有絲毫的偏差,無論是力道過大或是過小,箭矢都會偏離靶子。射一次三箭所耗費的精神。比一箭一箭射出耗費的要更大。曹性當時射三箭還是在最後一次射出,而太史慈卻是連著射了兩次。不用言語說明,高下立判。
眾將領本以為連射兩次三箭已經是太史慈的極限了。沒想到,太史慈接下來的舉動卻是讓他們震驚了。
“這、這…這是真的嗎?伏義,你告訴我,是不是我看錯了?”
就連一向淡定的張遼,看到太史慈的舉動,都有些錯愕不已。連忙向身旁的高順詢問,等到高順一巴掌拍在他的腦袋上,張遼才確信太史慈的舉動是真實的,並非是他看花眼了。
“果然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今日才知道,世間竟然還有如此箭技,早知如此,我等便不要上場獻醜了。”
高順淡淡的說了一句,神情依然平淡,也沒有因為太史慈的表現而感到沮喪。
“哈哈,伏義果然還是如此,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動搖。”張遼大笑著說了一聲,先前的震驚也因為高順的淡然對待而平複。張遼也明白,自己不是這方麵的天才,那就沒必要想太多,還不如多花費點精神用在其他方麵。
“好你個伏義,剛才那一下如此用力,莫不是在報複我上次偷喝你酒的事情。當時你說了揭過此事,原來還一直記在心裏。”
張遼突然想到剛才的事,怒視著高順。
“咳咳…”
高順尷尬的幹咳兩聲,連忙把臉轉開,專注的盯著場地中央。張遼見高順如此無賴,也就隻能鬱悶的繼續觀看太史慈的結果。
話說,太史慈究竟做了什麼會讓張遼他們震驚?
原來,太史慈先前兩次已經射出了六箭,還剩下四支箭,而這一次,太史慈竟然一口氣把剩下的四支箭都搭在弦上。別看四支箭比三支箭隻是多了一支,但是,其中的難度卻是成倍的增長,射出的箭越多,所需要的力道就越精妙,技巧也就更高。這也是為什麼能夠射出三箭的曹性會讓張遼他們感慨,而能射出四支箭的太史慈則讓人震驚。
卻說太史慈的四支箭還沒射出,怎麼就能說太史慈能射出四支箭?
在如此場合,敢做出這樣舉動的人,沒有點實力,又豈會出來獻醜?太史慈身上散發的氣勢,絕對有著強大的實力,因此,張遼他們才敢斷言太史慈能夠射中這四支箭。
曆史上,箭法驚人之輩極多,然而能射出九箭的卻沒幾個。後羿是神話故事裏麵傳聞,年代久遠並沒有確實證據。而在曆史上,有些許證據證明的,隻有當年的西楚霸王項羽能射出九箭。曆史上之所以沒有記載,因為勝利者是劉邦,劉邦當然不可能去宣傳項羽的強大。因此,項羽的箭法才會被掩埋在曆史的真相之中。
“咻!”“咻!”“咻!”“咻!”
四支箭矢宛如四道劃破天際的閃電,在眾人驚歎、懷疑、期待的目光之下,朝著剩下的四個箭靶的靶心疾射而去。
“咄!”“咄!”“咄!”“咄!”
沒有懸念的。四支箭都命中了箭靶的靶心,仍然在搖晃的箭羽,似乎在訴說著事實發生的真相。
“哇,真是神乎其技,此生能見到如此箭法。已經沒什麼好遺憾的了!”
“這位猛將是何人,我要當他的親兵,向他學習箭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