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零章 戰事起(十三)(1 / 3)

“衝啊!”

“殺啊!”

渤海郡的士兵雖然強悍且不畏死的向著通縣城頭接近,然而,公孫續麾下的幽州士卒畢竟也不是吃素的。每一次的長槍刺出,都能帶走不少渤海郡士兵的性命。就在這狹小的城頭之上,卻是仿佛成為了一台絞肉機,不停的收割著渤海郡士兵和幽州士兵的性命。

除了五千的白馬義從之外,公孫續還有著五萬餘的士兵。充足的兵員讓公孫續根本沒有太大的壓力,城頭上哪個位置出現了空缺,都能夠及時的補上。因此,渤海郡的士兵雖然接近了城頭,卻始終沒有一個人能夠登上城頭。在這短短的半個時辰內,對於攻城的渤海郡士兵,還是防守的公孫續士兵,卻是一個漫長的時間。然而,就是在這短短的半個時辰之內,雙方傷亡的士兵加起來,卻是有了將近五千餘名。在袁常穿越前那個年代,出現重大事故隻要死亡人數超過三十五個的年代,市委級別的官員就要引咎辭職,而如今,卻是短短的半個時辰內就死了三十五個的百倍有餘,可見,戰爭是何等的殘酷的!

在這半個時辰內,公孫續又投入了兩次的守城物資和兩次的滾油攻勢。因此,這將近五千餘的士兵,其中有三千多名士兵是渤海郡的士兵;公孫續的士兵傷亡較少,卻也有一千餘,比例大概在一比二左右。

按理來說比例不應該這麼高,公孫續作為守城一方,優勢巨大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渤海郡的士兵很多都是老兵,公孫續的士兵大部分都是跟隨他參加過征討異族的戰鬥。可是,為何會出現如此傷亡的比例?

說起來。這也是典韋的功勞。

典韋在之前的戰鬥中,擊殺了公孫續麾下四名將領,極大的提升了渤海郡士兵的士氣。可別小看士氣這玩意。在戰場上可是有著巨大的作用。在古時候的戰場上,雙方人馬碰上。都要先進行一番武將對戰,並非是說武將的對戰真的能夠影響到戰場的走向。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武將的對戰結果,能夠對將士的士氣產生極大的影響。

“嗚、嗚、嗚!”

撤退的號角聲連綿不絕的響起,而這號角聲,卻是渤海郡一方響起。畢竟攻城的是渤海郡士兵,公孫續總不可能吹響撤退的號角。當渤海郡這邊撤退的號角響起之後,第一隊剩下的三千餘士兵。俱是拖著疲憊的身軀朝著己方陣營奔回。渤海郡第一隊五千士兵,在先前的攻城之中傷亡了三千餘人,要注意的是,這是傷亡的人數,並非是戰死的人數。其中有兩千多人是受傷,有輕傷,或者重傷,並沒有死亡,畢竟還是保留了一條性命,都是值得慶幸的事。

在號角聲響起的同時。無論是城頭上的公孫續,抑或是攻城剩餘的三千餘渤海郡士兵,俱是鬆了一口氣。戰鬥之時精神繃緊。或許還沒有察覺到疲累,然而,當戰事結束之後,他們才發現,剛才經曆過一場怎樣艱苦的戰鬥。雖然戰鬥很艱苦,但是,可以肯定的事,這些幸存下來的士兵,在今後的日子裏。必然能夠成為一支精銳士卒,這一點。毋庸置疑。

“第二隊,準備!”

趙雲一臉平靜且鎮定的下達著命令。似乎並不在意戰場的死亡,繼續將士卒送到絞肉機中去。但是,趙雲平靜外表下,內心的傷痛卻是無人知曉。

趙雲是個仁義忠孝之人,這一點任何看過三國的人都會認可,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仁,在三國的記載之中,趙雲每次戰鬥後獲得的封賞都分給了麾下的士卒,無一例外,由此可以見得;

義,更是不用說。曆史上劉備出征東吳,七十萬大軍被陸遜一把火燒個精光,為了讓士兵能夠順利撤走,趙雲獨自一人單槍匹馬殿後,以他的威名讓敵軍不敢前進一步,而趙雲統屬的士兵也真正的做到無一傷亡後撤。在劉備大敗的總體局勢下,趙雲卻是唯一一個小戰場上沒有失敗的將領。

忠,想劉備救援孔融和徐州陶謙之時,從公孫瓚那裏借來了趙雲和三千士兵。趙雲和劉備“一見鍾情”,並且知道公孫瓚不是個能成大事的人。然而,趙雲還是沒有放棄公孫瓚,直到公孫瓚兵敗*,才離開。有的人會覺得趙雲沒有跟隨公孫瓚一起戰死,是為不忠。那麼,且問各位,公孫瓚是如何對待趙雲的?公孫瓚並沒有很看重趙雲,隻是讓趙雲統領了白馬義從中的一支小分隊。

戰國策趙策中曾記載,晉陽人孫豫是知伯的賓客,知伯非常厚待他。等到後來趙襄子殺了知伯,孫豫逃到山中,後來改名易姓,漆身吞炭,讓別人認不出自己,三次刺殺趙襄子。但是每次都被趙襄子識破,趙襄子因為他是義士而沒有殺他。最後一次刺殺趙襄子,趙襄子說:“子不嚐事範、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說:“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原來範、中行氏並不是豫讓的知己,隻有知伯,把他看作國士,才是他的真正知己,所以他要用死來報答。

趙雲對待公孫瓚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公孫瓚把趙雲當場一個普通手下來對待,難道還指望趙雲用生命來報答公孫瓚?這個跟是否忠誠也沒有關係。

至於趙雲的孝,雖然三國之中並沒有說明。但是,如果去搜查史書可以發現,在趙雲投軍公孫瓚的時候,自幼撫養趙雲長大的兄長病故,趙雲為此毅然離開了軍旅,在天下大亂之時沒有因為建功立業而放棄回去給兄長守孝三年,這難道還不能說明趙雲的孝道?

趙雲如此忠孝仁義之人,見到一千多名朝夕相處的士兵傷亡。內心豈能沒有傷痛?但是,正如戰國策中說的,國士待我。我故國士報之。袁常待趙雲如國士,將大軍的統帥交給他來擔任。就是在培養趙雲的大局能力,這一點趙雲自然知道。袁常這樣對待他,他又豈能因為士卒的傷亡而辜負袁常的期待?況且,早日攻下幽州,發展壯大袁常的實力,也是為了實現袁常的理想,為了讓天下人能夠更快的恢複統一的狀態。因此,即便是心中不忍。趙雲也要強迫自己狠下心來。一切,都是為了早日實現袁常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