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六章 戰事起(二十九)(1 / 3)

“哈哈,好!好!好!吾弟果然沒有令吾失望,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便拿下通縣。”

看到手上的軍情,袁紹頓時大笑起來,連連稱讚著。至於袁紹心中是否如此想法,那就不得而知了。

“主公,此乃大喜之事,當慶賀之!”

逢紀見狀,連忙上前一步拍馬道:“袁太守不僅拿下了通縣,還生擒了公孫續。若是有公孫續在手,必定能夠讓公孫瓚有所忌憚,從而利於我軍的攻城。”

雖然還在發笑,但是,袁紹卻是不著痕跡的瞥了一眼逢紀,心中暗罵蠢貨。

逢紀竟然以為捉住了公孫瓚的兒子就能讓公孫瓚妥協,真是蠢到家了。這年頭能夠坐鎮一方的霸主,哪個不是心誌夠果決,夠狠厲,豈會在意一個兒子的生死?就如袁紹他自己,倘若是他的兒子被活捉了,對方想要用他兒子的命來威脅他,袁紹可能為了一個兒子而放棄自己的勢力?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事,即便是所有的兒子都被活捉了,可能性也不大。誰也不是傻子,為了一個兒子而放棄自己的勢力,等交出勢力之後,還有保命的根本?若是勢力還在自己的手上,兒子沒了還不能再生一個?當然,袁紹心中這樣想,卻也沒表現出來。若是他直接說出來,那就會讓人心寒了。連自己的兒子都不管不顧,難道還指望會為了他們這些手下而做的更出格?顯然,那是不可能的事。

卻說逢紀還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袁紹厭惡之中,猶自覥著臉。不過,等了片刻見到袁紹還沒有誇獎自己,逢紀似乎也有些明白,訕訕的退到自己的位置上。逢紀的行為。自然引得帳中眾人的冷笑,拍馬拍到馬屁股上了吧,真是一個沒有腦子的蠢貨。

一旁的審配見機上前一步。朗聲說道:“主公,如今袁太守已拿下通縣。正是我軍攻取故安城之時。”

袁紹眉頭一挑,看向審配好奇的問道:“正南,這話何解?”

審配垂首作揖行了一禮,挑釁的看了逢紀一眼,而後朗朗說道:“主公,袁太守攻下通縣的消息必然已經傳入故安城內。故安城內的公孫瓚士兵得知如此消息,必定會軍心大亂,無心交戰;即便是公孫瓚將這個消息壓下。主公也可令弓箭手將此事書寫於紙上射入城中。並且,主公還可以說明袁太守不日便會率領大軍從通縣到達故安城與我軍聯合攻打故安城,如此,公孫瓚必然無法阻止軍心的動搖,我軍便可一戰拿下故安城。”

“哈哈,正南此計甚妙,正合我意,便依正南此計而行。”

逢紀見審配在袁紹麵前露了把臉,心中不服,當即又站出來說道:“主公。屬下前番派遣斥候搜尋故安城方圓二十裏範圍內,在今日午時,終於被他們發現一條山路。可以繞過故安城阻截公孫瓚後退之路。屬下以為,公孫瓚在知曉事不可為之下,必定放棄故安城回到涿縣。故此,主公可派遣一大將從此山路繞過而後設下埋伏,定能讓公孫瓚陷入我軍兩麵夾擊的困境,屆時,或可一戰而定幽州。”

“嗯,元圖此計亦是不遑多讓!吾有諸位相助,何愁大業不成?還望諸位同心戮力。共創霸業!”

“屬下遵命!”

隨後,袁紹便讓審配負責打擊故安城內公孫瓚士卒的軍心;而逢紀。則負責挑選精銳繞過山路,等待公孫瓚撤退之時進行埋伏。

城外袁紹在得知袁常攻下通縣之後便開始緊鑼密鼓的布置著下一步的行動。而城內公孫瓚在得知消息之後,也是第一時間召集麾下文武議事。

“諸位,如今通縣已被袁常小兒拿下。我兒和關長史皆被生擒,爾等有何看法?”

公孫瓚睜著虎目掃視屋內眾人,臉龐之上除了威嚴之色外,看不到其他一絲一毫的情緒,似乎在述說的隻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和心腹被擒,以及自己的地盤被人占領。不得不說,公孫瓚的心誌還是很值得稱讚的。

公孫瓚話音落下,公孫瓚的義子公孫冉第一個站出來說道:“父帥,如今續弟和關長史被袁常小兒擒拿,父帥當先營救續弟和關長史。袁常小兒既然沒有殺害續弟和關長史,顯然想要憑借續弟和關長史與父帥討價還價。既然如此,父帥不若且與袁常小兒虛以委蛇,待救出續弟和關長史之後,再作計較。”

緊隨公孫冉之後,乃是關靖從弟關禮點頭讚同道:“主公,公孫平夷將軍所言甚是。屬下讚同此話,並非因為關長史是屬下兄長,乃是為了主公大義。少公子有勇有謀,且是主公之子,代表了主公的臉麵。若是少公子遇害,天下人必然會嘲笑主公無能,連自己的兒子都保不住,四海之內的豪傑之輩也就不會投效主公。主公營救少公子,為的是整個幽州百姓的安危,乃是仁義之舉,自不會被天下人所恥笑,認為主公隻顧一己之私,還望主公三思。”

“望主公三思!”

聽得關禮的話語,屋內眾人齊齊躬身請命到。

“嗬嗬!”

公孫瓚聽了眾人的請命之音,隻是淡淡一笑,擺了擺手,義正言辭的說道:“在某眼中,每一個幽州的百姓,每一個上了戰場的士兵都是某之子民,他們與吾兒一樣,沒有任何的區別。若是某要營救吾兒,自是也要將所有的士兵營救出來。然而,很顯然這是件困難的事。既然如此,吾兒便不會有任何特殊的對待。在進入戰場的第一天,某便告訴吾兒,戰場之上隨時都有丟掉小命的可能,某絕不會對他有任何的特殊照顧。倘若他日有可能營救回他們,某絕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倘若吾兒和將士們不幸遇害了,此仇,某自會與袁常小兒算賬。”

聽了公孫瓚的話,眾人默然。

倘若公孫瓚真的為了營救公孫續而向袁常妥協、讓步。自然會被將士們說三道四。可是,現在公孫瓚選擇不營救公孫續,同樣還是會讓將士們腹誹。公孫瓚跟袁紹不一樣。袁紹會為了自己的名聲而表現的更加委婉和虛偽,可是。作為一名武將出身的公孫瓚,卻不會這些套路,該是什麼就說什麼。公孫瓚也許是一名梟雄,卻也僅僅隻是一個普通的梟雄。自己兒子的安危他自然也會記掛在心上,可是,再如何記掛也沒有辦法,除非袁常肯把他兒子給放了。否則,梟雄便有梟雄的處理辦法。要是袁常用公孫續的性命來威脅公孫瓚。讓公孫瓚把兵馬都交出來,把幽州的地盤都讓給袁常,這樣可能嗎?自然是不可能的,公孫瓚知道事不可為,所以,他也沒有絲毫的掩飾,直接的表達出自己的態度,讓屬下不用再浪費在這毫無意義的勸說上。